大家好,今天是“倚龙的读书俱乐部”关于《心理学百科》解读的第十讲,今天我们来讲一讲著名的艾宾浩斯关于如何高效记忆的研究。
一、《心理学百科》解读第一模块即将学完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的这一讲,是整个《心理学百科》解读第一模块—“心理学源起”的倒数第3讲,也意味着大家快要完成第一模块的学习了!
第一模块“心理学源起”相当于一个热身阶段。接下来,我们会进入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学习,包括:行为主义、心理治疗、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差异心理学这6大版块。
第一模块“心理学源起”其实是大致介绍了这6大流派的源起,只是给大家一个大概的印象,所以会导致讲的内容有点杂,脉络不是太清晰。不过,在热身阶段过后,大家应该已经进入到心理学的学习状态了,接下来按各流派的时间顺序进行层层推进的学习,脉络会更加清楚,也会越学越顺畅的。
二、联想法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言归正传,来讲一讲今天的主题:“如何高效记忆”。
自古以来,人类就试图研究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希望可以更高效地学习。比如,2500年前的古希腊人,就已经有了一种“记忆术”,通过关键词、韵律来提高记忆效果。
和艾宾浩斯同时代的哲学家、科学家,也提出了通过“联想法”来提高记忆。
说到“联想法”,只要是背过四六级、雅思托福单词的同学,就肯定不会陌生。因为很多单词书都是通过“联想法”编写的。比如,在记忆creep爬行这个单词时,单词书上就会写:兔子偷懒睡觉(sleep)时,乌龟继续缓慢爬行(creep)。
在这个例子中,creep爬行是个新词,搭配的是差不多形态的熟词sleep,而且还把两个词嵌入学生很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场景。那么,在记忆creep这个词时,词形方面,可以联想起sleep;而在词意方面,可以联想起龟兔赛跑时乌龟慢慢爬行的场景。
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885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想要通过严谨的实验,用数据来说明“联想法”对记忆的影响。因此,他也成为了第一个系统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
和其他心理学实验不同的是,艾宾浩斯设计的这个实验特别枯燥,而且这个实验,艾宾浩斯是拿自己作为被试者的。整个实验过程,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就是对自己脑细胞和意志力的折磨。因此,不得不佩服艾宾浩斯的科研精神了。
下面来具体介绍一下这个实验:
1.艾宾浩斯先编了2300个毫无意义的,辅音-元音-辅音结构的三个字母的音节;
2.把这些音节制作成不同音节个数的列表,开始记忆;
3.一张列表中,依次对每个音节看几百毫秒;
4.一个列表看完,停顿15秒,再重新看一遍;
5.不断重复,不断重复,直到可以快速准确地把这张列表上的音节都背下来;
6.记录学习和遗忘的数据。
因为要测试不同音节个数,测试不同的学习间隔,所以这个实验是一系列的长期实验。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惨无人道,大批量杀死脑细胞的节奏?
德国人艾宾浩斯,凭借着自己的严谨和毅力,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实验,并得出一系列关于记忆的结论:
1.记忆有意义的内容,会比记忆无意义的内容容易十倍,所以“联想法”是非常有用的;
2.即使是无意义的内容,重复学习的次数多了,就越容易被记忆,而且记忆更持久,尤其是开始几次的重复学习是最有效果的;
3.开始和结尾的部分,最容易被记住。
在对遗忘的研究结论方面,艾宾浩斯画出了那条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最初1小时,遗忘得最快,之后遗忘的速度就越来越慢;
9小时以后,60%被遗忘;
24小时候,2/3被遗忘。
同时,他还发现,花费越多的时间去记忆,遗忘的速度就越慢;而被遗忘的东西再学一次的话,也会学得更快。
四、总结
今天,我们先是祝贺大家,即将完成第一模块“心理学源起”的学习。第一模块算是《心理学百科》解读整个内容的一个热身模块,接下来会按照6大流派,依次讲解,脉络也会更加清晰。
接着,我们重点介绍了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实验,他的初衷是想用实验的方式,来检测“联想法”到底对记忆有什么影响,记忆到底有什么规律可循。
于是,艾宾浩斯就设计了一个长期的、枯燥的实验,并由自己作为被试者。通过大量记忆无意义音节,记录学习和遗忘的速度,最终得到了一系列对后世的高效记忆有很大帮助的结论,并画出了一条“遗忘曲线”。
其实,看了艾宾浩斯的结论,我有一种感触: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单词,各种学科知识,还是工作上的各种技能,虽然有一部分是可以用“联想法”来记忆的,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因为是陌生的新知识,所以对我们原来的大脑知识结构来说,也算是无意义的。
想要将新的、无意义的知识消化吸收,成为自己能够运用的知识,最重要的方法,依然是要用“最笨的方法”:花大量时间和精力,重复学习。学了一遍不懂,就学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因为艾宾浩斯告诉我们
1.即使是无意义的内容,重复学习的次数多了,就越容易被记忆,而且记忆更持久;
2. 花费越多的时间去记忆,遗忘的速度就越慢!
另外,中国的两个俗语也告诉我们:一回生二回熟,熟能生巧、勤能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