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坐绿皮火车?
等同于晋惠帝知道百姓挖草根,吃观音土后,“善良”地问大臣饥民“何不食肉糜?”
等同于玛丽皇后知道法国百姓没有面包吃后,惊呼“为什么不吃蛋糕?”
绿皮火车无空调,夏天闷得要死;慢、遇到其他车还得暂停让路;破旧,坐一趟硬座下来半条命都丢了。为什么不选择高铁动车呢?快、舒适、供餐。这几个价格贵,那还可以选择K/Z/T开头的火车,机票一两千,火车票就几百,这下总可以了吧。
问题是,几百真的不是“就”,而是“好”,好几百。
除了某些地区只有绿皮火车可达外,其余选绿皮火车的原因主要是便宜,人员多是务工人员。这是个你没接触过,想象不到他们日子过得多节省的群体。
小旅馆一晚不到百,快捷酒店两三百。流量如果只和家人通话用,一个月话费应该也超不过300。
这么点钱在有些人眼里,都不算钱。
朋友之前合租,有次忘给室友说晚上留门,回来时发现门内里反锁了,直接去酒店开房酒店睡了一晚。在她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不睡酒店睡哪?在外面受冻吗?
某次小聚,一老大哥付账,感慨这顿花的真少,他请有些人吃饭一瓶酒就大于一千。
没有批判谁的意思,一切没有对错。只是想说,并不是所有人生活方式都一致,不了解事物之前,不要轻易下定论,有的人,光活下来就已经用尽全力了。
初中时,邻居姐姐曾给我形容她们班一个女生家里穷,“她爸不怎么来看她,觉得单趟车费要三十块呢,太贵了。”说这话时,她满脸不可思议,三十块都算贵,这种家庭得多穷,为了三十块不去看女儿,她无法理解。
当时我只是感慨了下,并未真正接触过真人。直到我读大学时,班里有个山区来的女孩子。干干净净,长得很秀气,生活的是真穷。
吃饭我们嫌学校饭堂不好吃,宁肯放弃低价,选择脏乱差的后街。她也选择后街,原因是只有那里卖蒸红薯,三块钱两个,便宜管饱。当时都已经过一零年了,而且是大学啊。同龄人追求社交、自我需求,她追求的依然是基本的生存需求。
平时班级聚会,这个女生也不参加,即使告诉她她不需要AA出钱。一切社交活动基本上都与她绝缘。知道别人是好心,但她讨厌这种被施舍的感觉。
最后,没人知道她怎么样了,打听不到她的任何消息。
正值芳华,本应灿烂耀眼,却因为贫穷委屈瑟缩,心理强大无比的人能挺过这段时光,心理不强大的人呢?
再举个真实的例子。某朋友老家在村里,x达快递最远到镇上,他某次快递不小心选了x达,他爸不会骑电动车,就坐公交取了快递。事后,他爸向他抱怨,来回公交车费要1块钱。
朋友说他听到这句话,心堵得慌。他家一点都不穷,市区两套房。但他家以前太穷,爸妈穷怕了,现在依旧过的极其节俭,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只有穷过的人,才懂那种日子有多苦。
话题回到绿皮火车,来看个价格对比。
12306上随机找了个广东惠州往四川达州的火车,正常K字开头硬座是263元,硬卧440元,无座263元。
绿皮呢(纯数字的),价格少了一半。
对于有回家需求又囊中羞涩的人来讲,火车只是个工具,舒适与否不重要,能把自己运回家,价钱低,这就够了。
富人拿钱买时间,穷人拿时间换钱。
如果绿皮火车消失的话,希望能提供另外一种成本低廉的运输方案。也希望,这些勤劳善良的人,以后能发财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