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时的皇宫之中,看似表面风平浪静,实则一场悄无声息的变动也随即迎来。
太平公主凭借着此前政变时所立下的赫赫功劳,开始变得肆无忌惮起来。她频繁地插手朝政事务,常常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给李隆基,妄图操纵他的决策和判断。而李隆基作为皇帝,自然不甘心被他人掌控,于是两人之间时常爆发激烈且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在朝堂之上,太平公主的势力更是如日中天。当时朝中共有七位宰相,其中竟然有多达五位都是由她亲自提拔任用的,这些人对她唯命是从。不仅如此,在众多的文臣武将当中,超过半数之人都选择归附于她,成为其党羽。一时间,整个朝廷几乎都在太平公主的掌控之下。
然而,中书舍人李猷以及右散骑常侍贾膺福等人为了迎合太平公主,不断地向她进献谗言,煽风点火。他们极力鼓吹李令月的威望和能力,称她才是真正适合执掌天下大权之人。在这些人的挑唆之下,太平公主那颗野心勃勃的心愈发膨胀,终于下定决心准备废掉李隆基,取而代之。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的神龙殿内,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只见李多祚恭敬地跪倒在地,面对着端坐在案前的李隆基,正有条不紊地将所掌握的有关李令月准备造反的信息逐一汇报着。
李隆基神情严肃地注视着李多祚的奏折,越看脸色越发阴沉,最终布满了怒容。只听见跪在地上的李多祚语气急切而沉重地道:“如今局势已然万分危急,刻不容缓!陛下切不可再犹豫不决,必须当机立断,迅速采取行动!”
李隆基听着李多祚的话语,脑海里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李令月往昔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料以及在那场政变中给予自己的助力。想到这些过往情谊,他心中不禁五味杂陈,嘴唇微张想要说些什么,但终究还是沉默不语。
恰在这僵持之际,一名太监迈着小碎步匆匆走进殿来,向李隆基躬身施礼道:“启禀陛下,尚书左丞崔仲元有秘奏呈上。”李隆基闻听此言,微微抬头,目光扫过那名太监,沉声道:“呈上来吧。”话音未落,那太监便赶忙趋前几步,小心翼翼地将一件用明黄色绸缎包裹着的物件递到了李隆基手中。
李隆基接过此物,缓缓打开包裹着的绸布,刹那间,一道寒光映入眼帘,里面赫然是一把锋利无比的佩刀。李隆基凝视着这把佩刀,眉头微皱,陷入沉思之中。稍顷,他似乎明白了崔仲元此举背后的深意,原来这把佩刀乃是示意他要果断决绝,尽早做出决定,铲除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的势力。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荆州长史崔日用也匆匆入朝奏事。他步伐稳健地踏入神龙殿,向李隆基行了大礼之后,便静静地站立一旁等待着李隆基的问话。
李隆基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崔日用,突然间开口问道:“对于太平公主之事,你如何看待啊?”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崔日用不禁心头一紧。
崔日用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小心翼翼地抬眼扫视了一下四周。当他的目光落在站在旁边的李多祚身上时,心中暗自思忖起来。他深知李多祚乃是最早跟随李隆基参与那场政变之人,其对李隆基的忠心可谓日月可鉴。依他对李多祚的了解,这位忠勇之士必定会劝谏李隆基除掉太平公主。
想到此处,崔日用的脑筋开始飞速转动起来。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便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崔日用终于下定决心,上前一步对着李隆基拱手说道:“启禀陛下,太平公主图谋叛逆之心,实乃由来已久之事。想当年,陛下尚为临淄王之时,于名分之上仍为臣子。若彼时欲铲除太平公主,确实需得精心筹谋、巧妙施行计谋方可成事。然今时今日,陛下已然贵为天下之主,手握至高无上之权柄。只需陛下亲自颁下一道诏书,明示太平公主之罪愆,试问又有谁敢违抗圣命而不从呢?倘若陛下在此事上犹豫不决,恐给那些心怀不轨之奸邪小人以可乘之机。一旦他们的阴谋得逞,届时局面恐怕将难以收拾,追悔莫及矣!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早做决断,以保我大唐江山社稷之稳固。”
听完崔日用的话,李隆基的面色瞬间变得有些无奈起来。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实际上,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都期望着能够有一个人站出来劝说自己放过李令月。因为这位姑姑对他而言意义非凡,不仅自小就教导他如何处理政权事务,还曾协助他成功发动政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李令月的帮助和支持,他恐怕很难坐上如今这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然而,身为一国之君,他深知自己必须要以大局为重,不能仅仅凭借个人情感来做出决策。于是,他默默地坐在龙椅之上,陷入了思索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李隆基才缓缓抬起头来,深吸一口气后开口说道:
“罢了,杀了吧。”
李隆基说完便拟了一道圣旨交给李多祚。随后又道:“此事事关重大,你明日早朝趁百官上朝之际带左金吾卫亲军去宣旨,朕累了,你们退下吧”。待说完之后,李隆基好像被掏空了身体一般瘫软的坐在龙椅上。李多祚二人跪地施礼后转身离开了神龙殿,一生游走在政权边缘的太平公主从此也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