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日谈 第24期
本章为《论语》:里仁篇第十八章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
【注释】
①几(jī):轻微,婉转。
②劳:劳心;担忧。
【翻译】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感悟】
如何孝敬父母?
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现在物欲横流,对于如何做到行仁,行孝就不那么注意了?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译文是: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这是孔子对于如何行孝指出了方向。宋儒以后便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名训出现。其实孔子思想并不是这样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对,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就要尽力的劝阻。“见志不从”就是说父母不听劝导的话,那么就“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把道理明白地告诉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养育的,必要时只好为父母牺牲,就是这个原则。
在家庭生活中,家人之间产生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得体地处理这些矛盾?家中的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候是因父母而起,有时候是父母与子女共同造成的。如果是父母的不对,做子女的该如何劝说父母?这个时候,做子女的应当多体谅父母。再说作为子女,在遇上父母的失误或过失时,若是直言规劝,与父母大吵大闹或对其不予理睬,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伤害到父母的心,于情于理都不符合孝道。有些时候,大家也须懂得婉转的道理。比方说,做子女的可以利用婉转的方式劝说父母,同时还要注意,父母作为我们的长辈,在学识和人生经验上都要丰富一些,在对父母进行劝说时,一定得注意好自己的礼仪态度,不能把话说得太直太露,咄咄逼人,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其实我们要学会行孝,不仅知道如何处理父母的矛盾,更重要的还要从行动中加以落实。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汉文帝和舜都能如此,我们更加要身正为范,做好行孝的典范。其实要做到行孝,孔子也多次从不同的方面谈到。如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些都是对我们行孝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在生活中是否能做到要反观诸己。
我们都是父母所生,今后都要为人父母,我们必须都要孝敬父母。只有我们从内心认识到孝敬父母的知,我想就会知道怎么孝敬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