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张文亮的散文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广为流传。
作品主要内容大致为:
“上帝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带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我却嫌它爬得慢,催它,唬它,责备它。后来我不忍再催促它,任它往前爬,忽然,我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叫,体会到了这些以前没有体会的东西。”
这首散文诗现在被诠释为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速度,因为主体教育者为家长和教师。因此诗中的“我”被指代为“家长(老师)”,而被带着去散步的“蜗牛”则被指代为“孩子”。
当宝宝还孕育在妈妈肚中时,父母对未出世孩子的期许大概更多的就是愿他一生平安,健康便好,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但随着孩子长大,家长的心径也随之发生着不一样的变化。
有的还在坚持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有的慢慢地偏离初心,开始指责着孩子什么都不懂,太笨,就像前段时间网上火爆的一篇关于家长吐槽陪读文章中有家长提到的“说了三遍了,还不懂。我的孩子怎么这么笨”。
有人说:“教育孩子恰如教孩子学步。”
你们还记得当初教孩子学走步的情形吗?是不是大都是用和颜悦色的言语告诉孩子:“没关系,孩子你慢慢来”、“别着急,小脚一步一步的往前迈”呢?当你看到小小人儿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步履蹒跚的挪步走时,是不是还在感叹小人儿的潜在能力呢?
当他还是个婴儿时,学习新的技能,我们都是给予无限的耐心和等待。等待他的自我突破,没有吼声、没有催促声。
当他慢慢成长为一个幼儿时,同样是在学习新的技能,而我们给予的耐心和等待在减量。随之的吼声、喝令声在加量。
我特别喜欢被老教授常挂在嘴边,也是对我们学子们日后在教育中期许的一句话:“教育是慢的艺术”。
面对孩子,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或许你会发现另一种的美好。
前几天去幼儿园观摩,午睡后孩子们(中班)都起床开始穿衣。这时的北京,天已寒。孩子们大都是里一层外两层的穿衣风格。
我观察到角落中有个小男孩,在自己穿裤子(三件)。几分钟过去了,大多小伙伴已整装完毕,拒绝老师帮忙的他还在穿第二件裤子。
老师对他说:“那你慢慢穿,别着急。”
看着小男孩从原来的紧张情绪,一下就放松下来。在穿第三条裤子时,之前的他一直使用着的是将裤子摊开,两条腿同时进去,在提起来的时候总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将另一条裤子也挽成小圈,两小腿都穿进去后,再站起来双手一起将裤子成功提起。
试了两次后,他改变了策略。先将一条裤子往下挽成一个小圈,将小腿穿进去,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将另一条裤子也挽成小圈,两小腿都穿进去后,再站起来双手一起将裤子成功提起。
看完这样一个费了不少力气才完成的过程,我们老师都惊喜发现原来一直需要人照顾的他,竟然也是可以自己想办法完成了。
同时也庆幸于这位带班老师能够给了孩子自我独立的时间和机会。
对于家长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去探索,不必着急、不催促。
你的静待自会等到花开时。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由点滴错误、点滴尝试、点滴感悟积累而导致质变而成的。
同样的对待孩子的成长,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也是必要。让他们在过程中去体验、去尝试、去感悟。
教育需要放慢脚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