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觉得有道理,转发分享:
来自于一个男读者的求助信。挺有代表性的,我发出来让大家看看。
我和媳妇儿是大学同学,有很深的感情基础。
上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生活费不够。我是靠着勤工俭学才顺利毕业的。
这些情况,我媳妇儿都了解,她特别善良,根本不像一些虚荣的姑娘问我要这要那,反而还陪着我在假期一起打工。
她的家庭条件比我好,父母都有体面工作,就把打工挣来的钱,一分不少地给我,还叮嘱我给父母买衣服,或者买保健品。
所以,我真的很珍惜她,并发誓要一辈子对她好。
结婚的时候,她要的彩礼不多。而且我们现在住的房子,也是她的父母帮着交了首付才买的。虽然不是什么豪宅,但是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结婚第三年,我们有了宝宝,她的父母还没有退休,又在其他城市,根本没办法帮我们带孩子。
而我父母就不同了,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当我妈听说她怀孕的消息时,高兴极了,当时就表态,随时可以过来帮我带孩子。
我问了媳妇儿的意见,她笑了笑,说:
妈那么大年纪了,在家享享清福多好。孩子我自己能带好。
我媳妇儿真的特别懂事。
因为要省下钱去还房贷,所以月嫂只用了两个月就辞退了,孩子都是媳妇儿亲自来带。
那段时间,她确实挺辛苦的,我上班不在家,她又要照顾孩子又要收拾家务,从来没说过一句埋怨的话。
一眨眼,孩子就半岁了,媳妇儿的产假休完,开始上班了。在没人带孩子的情况下,我妈二话不说,当天下午就定了火车票赶过来了。
起初,媳妇儿和我妈相处得不错。
我妈是个勤快人,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做完饭就去洗尿布,等我和媳妇儿起床洗漱好,早餐都已经端到桌子上了。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媳妇儿变得越来越不懂事了。
我知道,我妈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比如,以前我和媳妇儿的感情挺好,总喜欢腻歪在一起。有时候她洗个澡,还要我进去给她搓背,甚至洗了澡光着身子在屋里窜来窜去。
可是自从我妈来了之后,她连上个厕所,也要规规矩矩穿着睡衣。
我和她都喜欢睡懒觉,尤其是周末。可我妈勤快惯了,每天都是天不亮就醒了,厨房里锅碗瓢盆响成一片。
对此,我媳妇儿颇有怨言。
有一次她连门也不敲,径直就走到我们卧室把宝宝抱了出去,把我们吓了一跳。
我妈在农村上厕所上惯了,总忘记冲水,或者用餐时喜欢在菜盘里翻翻捡捡,我觉得情有可原。她却要说上两三天。
类似的矛盾,还有很多。
可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我妈的辛苦付出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为什么我媳妇儿就那么不理解?
以前她是那么善解人意的人,可为什么现在这么尖酸这么刻薄?
她不止一次对我说,要让我妈回去,哪怕去找一个保姆。可这话我实在说不出口,况且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就不能将就了?
慢慢地,她把对我妈的不满,都发泄到了我身上。
我也很无辜,就跟她吵了几次。现在我们之间的感情,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甜蜜了。
前几天,她甚至对我说:
我受够了!要么,让你妈回老家。要么,咱俩离婚!
现在我很苦恼,感觉她们两个都是好人,都没什么错,为什么住在一起就水火不相容了呢?
我觉得问题主要在我媳妇儿,她太不知道感恩了!
你说为什么她就不可以和婆婆住一起了呢?
要我说?
你知足吧,兄弟!
那么好的姑娘,婚前跟你打工,婚后帮你买房,无怨无悔带娃,一心一意跟你过日子,你还有啥不满足的?
至于不愿意跟婆婆住在一起,你大可以去问问,哪个姑娘愿意跟婆婆长期生活在一起?
千万别拿我树典范,我也有犯脾气毛不顺得罪了婆婆的时候。况且我要努力赚钱买房,也是预防矛盾发生的可能性。
在实际生活中,不是每一个婆婆都能正确对待亲子关系,也不是每一个媳妇都能维护好身份体面和表面和谐的。
一段曾经十分甜蜜的婚姻,因为婆媳关系而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可你还陷在“愚孝”的境地里不能自拔,片面地认为,婚姻关系濒危的现状,是自己的媳妇儿不懂事。
到底是谁不懂事儿?!
是你啊!!!
婆婆和媳妇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三观的不同,处事方式的不同,都会在朝夕相处中消耗着彼此的感情。
而处置这些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合理地去对待彼此间应有的距离感和分寸感。
著名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说: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糟糕的婆媳关系,二是严重的恋子情节。
很显然,在这段家庭关系中,你已经明显地把和自己母亲的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久而久之,婚姻不出问题才怪。
不和婆婆一起住,就是不懂事的表现吗?如果按这样的理论,那么,天底下不懂事的女人就太多了。
曾经有记者采访赵丽颖,问她愿不愿意和公公婆婆一起住,她的回答很直接,说:“不会”。
张嘉倪在小S和蔡康永支持的《花花万物》中,也明确表态,“不会和婆婆住在一起。”
做为公众人物,她们明知道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引起炒作,但是在对待“是否和公婆一起住”这个问题上,是丝毫没有商量的。
看来,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实在是太多女性不愿意去面对的问题。
曾经有一档热播的综艺节目《我最爱的女人们》,就是把视角转向了明星们的婆媳相处之道。
对于男人来说,妈妈和老婆都是最爱的女人。
而在第一季里,那些女明星们和婆婆们相处的模式,引发过网友的热议。
蔡少芬和婆婆第一次见面,婆婆径直无视她的存在,直接去抱张晋,她尴尬得不知道聊些什么;后来因为煮面放什么水的问题和婆婆产生了分歧;
当蔡少芬在异国迷路,又打不通电话时,她的婆婆多次抱怨;
后来她回到酒店,身体不适躺在沙发上休息,婆婆非但没有一句安慰,反而指责她为什么不接电话,并且埋怨她的方案是错的……
蔡少芬委屈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些片段还是能够放在屏幕前播放给大家,并且彼此都有克制的。如果是普通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呢?
日子久了,又会产生怎样的摩擦?会不会顾及彼此的颜面呢?
再懂事的女人,一旦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大大小小的矛盾。
还记得多年前那部热播剧《双面胶》吗?直到现在,这部作品都仍然可以警醒走入婚姻的很多人。
生于上海的胡丽娟家境良好,从小娇生惯养,是个白富美。
她爱上了从东北乡下到上海来打拼的小伙亚平,亚平为人虽然忠厚踏实,可家境一般,是个典型的“凤凰男”。
丽娟的父母并不看好他,而丽娟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执意要嫁给他。
拗不过女儿的坚持,无奈之下,丽娟的父母只好同意了两人的婚事,并出资为爱女买了房子。
最初,两人的婚后生活十分甜蜜浪漫,亚平也十分宠溺娇娇嗲嗲的丽娟,两人恩爱甜美,生活得十分幸福。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从婆婆到来之后戛然而止。
丽娟的婆婆思想传统,认为所有的家务都应该女人干,所以,当她看到亚平又是做饭又是洗衣服时,立刻对“懒惰”的丽娟产生了不满。
在她眼里,自己的儿媳一无是处:花钱大手大脚,不心疼自己的男人,不做家务,好吃懒做,对儿媳各种看不惯。
丽娟向亚平诉苦,却被要求要忍耐。
亚平自己却十分享受妈妈的到来在生活上给予自己的照顾和安逸,忽略了丽娟的感受。
婆媳之间思想观念的不同,终于使矛盾不断升级激化,再加上婆婆不停地数落和埋怨,终于使亚平对妻子产生了不满,把拳头砸向了丽娟。
婆婆的到来,使一段本来十分幸福甜蜜的婚姻,几乎解体。
在亚平心里,母亲是伟大的,妻子是可爱的,都很爱。
但是,当两个都爱的女人住在一起时,却不断产生矛盾和摩擦,使他疲于应对,婚姻也濒于破裂。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儿子过得好,所有的妻子,也都希望丈夫能平安顺利。
可当婆媳两个女人,因为同一个男人而住在一起时,有着同样美好希望的两个人,竟然势同水火,奇怪吗?
不奇怪。
电视剧《我们俩的婚姻》里,有这样一段台词,给这段关系做了一个说明:
所谓婆媳关系,本来就是婚姻的副产品,让两个只有利害关系,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婆媳,在一个家里长时间的和平共处,还要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地步,这怎么可能?
曾经有女网友在网上倾诉说:
我婆婆对我挺好的,事事关心我,可是我真的真的真的不喜欢跟婆婆共处一室,无缘无故地烦她对我再好我都烦。
跟她在一间房子里,好吃的东西都变得没那么好吃,好看的电视剧也不好看了。
我很想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不想跟她共用卫生间,厨房……
对于婆婆来说,她这么好心对我还这么烦她,可能很委屈,可是我就是烦啊,我看见她就不顺眼,我这样正常吗?真的有人愿意跟婆婆住在一起?
有人回答说:别说婆婆了,和我亲妈住在一起我都不愿意。
说句不好听的,婆婆就是一个陌生人,你从小没喝过她一口奶,没有吃过她一口饭。
也许走到大街上,看到这样的陌生老太太还会避开点,要不是因为老公,怎么会和她有关系呢?
不想和婆婆住在一起,根本不是因为不懂事,而是心理上别扭。
婆媳之间本来就没有直接关系,只不过因为同一个男人才会走到一起,相安无事就实属不易,更不要去强求什么你慈我孝血浓于水了。
一些明智的母亲,是不会强迫孩子非要和自己住在一起的。相反,她们会在儿子结婚后,选择退出,和儿子儿媳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曾经有一位妈妈,儿子新婚,她到儿子家里住了七天,可短短的七天,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出现,给小两口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不便。
于是,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题目叫《结婚了,你就不再是我的儿子了》。
信中,她这样写道:
如果妈妈继续作为一个“家人”插入你们这个小家庭,对你,对你媳妇,对我都不好。母亲要是真正为了孩子好,就一定要学会在孩子的生活里面体面地退出。
我想,任何一个儿媳,都希望遇到的是这样的婆婆吧。
你需要她的时候,她永远都在,但当你关起门过二人世界三口之家时,她远远地看着,关心着,却从不插手,不干涉,不影响。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两代之间,无论怎么努力,都会有不可调和的思想上的代沟,和三观的分歧。
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代人,很难有一致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而带着不同的三观去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势必会藏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导火索”。
比如,老人喜欢早睡早起,而年轻人喜欢睡懒觉;
比如,父母喜欢勤俭节约,必定看不惯儿媳一管口红几百块,一件大衣上千块;
比如,婆婆觉得培养出儿子很有成就感,儿媳一定得像她一样去呵护照顾;可儿媳觉得自己也是父母的宝贝,凭什么要低眉顺眼,去给别人当保姆。
这些都不是什么原则上的不能原谅的错误,但是,时间久了,摩擦多了,小纠纷也许就变成了大矛盾,无法调和。
怎样才能处理好这样的矛盾,既方便尽孝,又不会产生过激的婆媳矛盾呢?
在一期《非诚勿扰》节目里,一个男嘉宾提出了一个问题:婚后愿意和我的父母同住吗?
一位女嘉宾直接说不愿意,因为两代住在一起,会有很多矛盾。
但是另一位女嘉宾说:可以将父母安置在同一个小区,这样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婆媳矛盾少,但方便走动、照顾老人。
男嘉宾最后的选择可想而知。
其实这样的一个答案,也可以送给那位苦恼的倾诉者。
在他的婚姻关系中,他也完全可以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面对两个同样爱着他的女人。
不是所有的婆婆和儿媳必须住在一起,才是母慈子孝。
子女与父母住处最合适的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