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米在港股上市了,作为港股同股不同权第一股,发行价17元,收于16.8,算是小跌吧;市值469亿美金,距离靳东也就是不到100亿左右!今天从小米发展的这些年,来看看他错过哪些机会,走过哪些弯路,未来的价值又在哪里。
众所周知小米创建于2010年底,从MIUI起家,早在第一代小米手机正式推出之前,MIUI在发烧友圈子或手机极客圈子已经声名鹊起,大概有接近百万的用户了。这个思路的好处在于,硬件的研发需要周期,而MIUI早于硬件推出一来是圈定一批铁粉,毕竟对于消费电子而言,雷老板深刻认识到软件体验对于用户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在iphone 4s 发布之后;其次是miui 的研发可以在硬件研发出之前,对于小米这个品牌可以保持一定的品牌活跃度;这个套路在日后的小米生态板块一再上演。
第一代的产品对于小米而言是成功的,700万台的销量对于一个新兴品牌而言,非常不错;当然,一个新兴的硬件品牌,尤其是手机这样的行业,要奠定地位怎么也得三代产品,对于小米而言,2S是其前三代里性能和口碑兼顾的最佳典范。
甚至放大的小米5之前也不为过。米3的昙花一现(借鉴诺基亚N8那款),
米4的小声量都不及2S来的实在。直到米5,可以说小米才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在这期间,小米开始布局生态链,首当其冲的爆款就是小米手环第一代,99元的定价对于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同行而言,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价格(毕竟同行都是199、299)之类的价格;国际同行甚至在799、899、1299 之间。一环难求成了小米手环当时的市场景象。这类景象在之后的其他一些生态产品上也在上演,但能达到手环热度的不多,如:插线板、电视、扫地机器人、移动电源等。。。这里边真正能打出市场的也就是移动电源和手环。
至于小米为什么要大幅度的布局生态链企业,从日后小米自己的谷仓学院出的一本书,小米生态战地笔记一书中可窥一端:生态的布局既有小米基于围绕手机展开净值用户的发展,形成商业闭环;也有通过生态产品来保持小米品牌热度的初衷。
毕竟,这个不难理解;强如小米也不可能在每一款手机上形成巨大的声量和话题性;那么依托生态来保持品牌热度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思路。然而生态企业一旦做大则有单飞的隐忧,如日后的:华米 & 小蚁;
虽然生态链企业没少投(超过60家);但对于小米营收的贡献大头依旧来自手机这个硬件,至于互联网服务(miui广告、应用商店分发、游戏收入),依旧只占零头。在这种情况下,主机的压力对于小米而言可想而知;何况在时间进入到15年之后,OV 在线下的围剿以及华为的强大压力,此时小米推出了第一款全面屏手机,令人眼前一亮。3999 的定价也让围观群众相信这是小米进军高端市场的号角;毕竟年出货量5000万+的小米此时主力依旧是低价位的红米;在手机行业都知道的一个情况是,掌控4000 档的品牌,基本会拿到行业大部分的利润,而千元机的带来的利润不值一提。
对小米而言,mix 的发布,最好的套路莫过于独立于小米品牌,直接对标华为 mate 系列。避免被小米过于低价值的手机品牌形象拉入泥潭,然而小米并没有独立,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mix 的销量,当然更大的原因在于mix 的工艺和成本压力带来的量产产量偏小。这些都不是大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mix2 发布的平庸,如果说mix 是惊艳,那么第二代的平庸则让人大跌眼镜。毕竟第一个引领全面屏风潮的企业,直至今年当ov 推出屏占比91%的全面屏旗舰时,小米推出的刘海屏8,这让人感到惋惜,毕竟是第一个提出并实践的全面屏的先锋。可谓,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纵观小米最近几年的发展,踏错了几次技能树之外(米聊的战略放弃、mix 的后继乏力、松果芯片2的缺失、金融支付的布局迟缓),基本算顺风顺水,虽然在15-16之间销量有过下滑,但好在很快雷军亲自掌管供应链后拉了回来。
对于小米而言,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研发上的乏力,这直接导致小米在市场上的疲软,尤其是在进入18年后,老对手华为、OV在高端领域的持续技术发力,外加中兴事件的阴影,对于小米而言是个巨大压力。虽然整体销量上不断创高,但仔细去看小米报表会发现,最近三年国内市场销量长时间徘徊在5000万左右,增幅更多来自印度市场,而印度市场主力又是红米,长此以往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低端机的热销对于小米不仅是利润的压力,更多是低利润造成研发投入的不足。
而对于线下极速扩张的米家而言,可能存在着一些机会。
另外对于智能家居生态而言,小米目前可能是国内布局相对较为全面的企业,虽然这块也面临着华为、海尔、OV联盟的狙击,但相对而言轻松一些,毕竟先发优势和伙伴群足够大,只要不踏错发展路线,短期内没大问题。
上市对于小米而言,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当然,后者更甚。他意味着小米的创业阶段的蒙眼狂奔要休止了,上市后的资本市场对于小米而言松懈不得,毕竟,资本随时有可能会用股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