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的写作出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即在写的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停笔的那一瞬间甚至有种自豪感,可回过头来一读,却与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真有一种被自己骗了的感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细细想来,我发现了其中的缘由,其实这仍然与我的性格和经历脱不开干系。
由于经历的匮乏,我更偏向于写一些观点性的文章,但要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同样需要一些例子来佐证,但因缺乏实践,只能通过自己听过的或者读过的故事来加以补充,这其实是相当无奈的,因为如果我是读者,自然会问:“你都没有经历过,凭什么这样说?”
为了弥补这种必然存在的缺憾,更带着一丝不甘心,我只能在围绕这些论据的议论方面下功夫,我自认为这是我的强项(爱讲大道理的后遗症,没办法。。),可在这其中我自身的表现欲却不可避免的跳了出来,甚至泛滥,以至于可能早已偏离了主题,我却毫无察觉,因为我一直乐在其中。这样出现的状况便是,文章到处都是观点,呈四分五裂状,读者不知道我要讲什么,我自己也读的一头雾水,自然难以让自己满意。
在合肥的演讲学习中,刘伟老师再次与我们重申了骨头与肉理论,我觉得这同样适用于写作。如果把骨头当做核心观点,那么包裹在骨头上的肉便是例证,可以让观点显得更加丰满。而我所犯的错误便是在不经意间,将每一片肉独立了开来,骨头与肉片完全是一片游离状,而整个文章一盘散沙也就不足为怪了。
正如简书里一篇文章所言,未经历过的事,真的不好写。的确,如果没有亲身的体验做基础,就算我们读的、听的再多,所得出的结论也难以逃脱自身想象的局限,更何况我又是个表现欲十足,期待认可的家伙,尤其遇到自己特别想写的东西,在观点与感受之间难免顾此失彼。
如何让自身的感受为观点服务,从而让观点闪闪发光,成为了我以后写类似文章需要特别注重的一点,色友会的小伙伴常常自信坦言,只要胸有成竹,付诸于文字应该花不了多久,我也期待自己可以达到这种状态,但现在看来,还是有点急于求成了,结果并不如我所愿。本着对文字负责的态度,我会对之后的观点性文章更加慎重地选材和加工,同时努力在生活实践上下功夫,让写作更接地气的同时,也让其与生活一步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