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坛上看到有人发表如下观点:"应该明白,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命中注定的。不管家长怎么想,也不管愿不愿意。强扭的瓜甜不了,只能起反作用。"
不禁有如下感慨:
要看“普通”是什么意思了。大部分孩子都是能达到现在重点大学学生毕业的水准的。除了先天性的疾病患者(例如智障、多动症等等)以及后天疾病导致的身体或者智力部分失能着之外,都能达到。
那么为什么事实上只有少数人达到了呢?原因很多。
贫困是最重要的原因。
这里的贫困,首先指的是国家的贫困。从小学到初中,孩子班里的人数没有下过60,而“额定”的班额是45,这还是在一个中等省份的省会里的比较好的学校!班额过大,老师顾不过来,那么每个孩子得到的照料就少。老师们负担重、待遇低,则是贫困的另一个方面。
贫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家长的教育。改革开发不过30多年,温饱问题解决也不过两代人,这两代人的教育缺失不需多说。而教育是一个传帮带的过程,家长就是孩子的起点,从整体上看,孩子们的起点普遍不高。孩子的成长,在当前贫困的教育体系下,更多的依赖的是家长!
虽然,国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富裕到能不依赖国家的教育体系的却不多。我们可以先看看富裕到跳出教育体系的人都是怎么做的?从新闻可以看到,明星们的子女就读的都是几十万一年的私立学校;而今年“小留学生”的日益增加,则是另一个方向。
可以说,立足于国内的公立教育体系的,基本上都算不上“富贵”。而公立教育体系,如上所说,本质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低层次的教育体系。这样的一个教育体系,其生产效率当然是极其低下。
我个人有一个感觉,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有两种,一种是极其聪明的孩子,这种孩子太过聪慧,过早的看穿了教育中那些虚伪、无用的东西,而决定鄙视、放弃这一切,但又没有人能够及时指导他去学有意思、有价值的东西。结果他自我放弃学校教育的同时,把学校教育中有用的部分也放弃了;还有一种是过于实在的孩子,这种孩子过早的被教材中的东西所束缚,陷于其中,未得其法,苦学而无法突破。
世界上不存在不好学、学不好的孩子。学习语言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复杂艰巨的工作,可是有几个孩子不会说话呢?不过很多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跟着家长、环境,学会了“混日子”,学会了“不学习”,甚至学会了“不学习还能好混日子,太好学反而惹人烦”的道理而已。
因为贫穷,所以教育制度比较刻板,无法“因材施教”。只能学生适应教材、适应学校、适应老师,那么就注定 只有最适应这一切的孩子才能胜出。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准的。或者说,现在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对于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达到的。“普通”是可以提升到现在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水平的,虽然相对的差距会永远存在。
但是因为贫穷,因为资源不足(例如孩子缺乏营养,缺乏高质量的父母陪伴、教育,缺乏高水平的学校教育),而导致多数孩子早早的就停滞了,并且孩子自己和家长都把这种停滞接受为理所当然,就像西部更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把身体发育迟滞当做理所当然一样,这真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发布的国内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受调查的1400多个农村孩子中,12%发育迟缓,72%上课期间有饥饿感,学校男女寄宿生体重分别比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这就是他们的“命中注定”。
有句名言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很认同这句话。很多人觉得这句话与事实不符,或者因此怪老师。但他们没有看到,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对于孩子而言,学校的老师,只是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的老师(老师要兼几个班的课,而且往往注意力还集中在几个成绩特别好或者特别调皮的孩子身上)。而家长又多数都是父母同时工作,所以孩子得到的父母,也只是几分之一的父母。所以在事实上,现在的孩子是非常缺乏老师的。对于普通人家,唯一的指望和依靠,就是做好父母,为孩子做个“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