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家长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努力,但是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孩子在小学阶段,是发展勤奋感的关键期。
这是基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核心发展任务,如果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就能发展出一种人格特质,逐渐实现健全的人格。在孩子小学阶段(6-12岁),主要是发展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这种品质会帮助孩子在今后的学业、工作上保持勤奋。
怎么样才能获得勤奋感呢?怎么让孩子在学业阶段愿意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呢?可能有人会觉得是兴趣,对感兴趣的事情自然会更愿意去做。兴趣确实很重要,但只是在启蒙阶段,就是刚开始接触一样事物的时候。
以弹钢琴为例:刚开始孩子可能觉得很好玩,或者别的孩子弹琴的样子让TA向往,这时候是“兴趣”起作用了,感兴趣,想去学习。不过一旦开始学习,那种重复练习是非常枯燥的,是什么让他们持续地坚持下去呢?是能力!如果孩子觉得我能做好,老师、家长、同伴的反馈都是正面积极的,他就会产生一种价值感、成就感,这种感觉会支持TA对这件事情持续去投入。这样一来,TA就可以做得更好,实现一种正向的循环。
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六年,在学业中体验到很多这样的正循环,TA就会发展出勤奋感,愿意在学业上去努力奋斗,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做好的。同时,他也会跟学业之间建立起积极的关系,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