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左右,儿子一直在拼乐高,我坐在旁边看着手机,觉着这样的玩具真好,孩子拼得专注,也不打扰我看手机。
然而,没过一会儿,儿子跑到我跟前没头没尾地说:“妈妈,我最喜欢的玩具就是乐高。”语气很高兴,眼睛直直盯着我,或许想寻求关注,或许想让我和他聊这个话题。我敷衍道:“是吗?那你去玩吧!”,儿子不甘心地继续玩儿去了,没一会儿又过来说:“妈妈,我也喜欢机器人,机器人怎么都掰不坏,乐高一用力就散了。”,我有些不耐烦,声音有点大,催促说:“妈妈知道了,快去玩去!”。就这样,儿子又喊我两三次,我依然没有过多回应。
我正沉迷于手机之中,儿子突然发起了脾气,“我饿了,我要吃凉皮!”,我也有些生气,责备地说:“大晚上哪来的凉皮,你婆刚蒸的馒头、糖包子,去吃吧。”,儿子瞪着眼,梗着脖子大吼:“不要!就要吃凉皮!”。
本来好好的,突然撒起泼,猜想他是瞌睡了,于是我连忙走过去,弯腰抱着他轻声问:“瞌睡了?吃完包子听故事睡觉吧?”,“就要吃凉皮!就吃凉皮!除非你把乐高给我拼好,你看!一动就掉了!”,儿子情绪激动地和我讲条件。我一听,顿时明白了,原来是乐高一直没有拼好,想寻求我的帮助,我没有回应,孩子觉得无助,自信心受挫,就开始烦躁起来。
找到原因,我赶紧带着愉悦对儿子说“没问题,妈妈帮你,咱们一起拼好,你去洗手吃糖包子吧!”,儿子这才平静下来,边走边叮嘱:“一定要给我拼好哦!”,“没问题,小菜一碟!”。于是我就开始了这项“简单”的工作,拿上说明书,让儿子帮忙找零件。
拼着拼着,儿子又烦躁了起来,嫌我把他拼好的拆了,我解释也没有用。就看了看时间,都十点了,儿子应该是瞌睡了。无奈之下,我急忙立下了保证:“妈妈保证今晚给你拼好,你拼的没有按说明书来,所以我拆掉重新来了,你去床上躺着,妈妈拼好了就去陪你!”,儿子这才放心,一脸不高兴地回房间上了床。
我就继续拆了拼,拼了拆,大概过了十分钟就听不到儿子说话了。我起身去看,每天都要哄上一个小时才能入睡的孩子,已经呼呼大睡了。边想着“乐高太好了,把娃累得倒头就睡”,边捶了几下已经直不起来的老腰,继续坐在地上拼乐高。
本以为十几分钟就能拼完的,结果拼到了快十一点半,用了三个多小时。想到收到玩具那天下午,儿子不吃不喝拼了四五个小时,把各个部分都拼得像模像样的,整体也不错,我还得觉得孩子可以呀,看来乐高也简单着呢。所以,这两周来我也没有关心过这件事,儿子每天闲着就去摆弄一会儿,没想到今晚就爆发了。
感觉孩子太不容易了,到这时候才让我帮忙,也是实在是搞不定了。拼着的时候,我让孩子找零件,孩子几乎每个都很熟悉,知道在哪里,知道是否已用。中间我发现少了个零件,儿子有些委屈地说:“我拼不上,安上就掉,安上就掉,我很生气,就把它掰断了!”,我有些自责,在儿子需要的时候没有及时给予帮助,儿子也没有明说,可能是自尊心太强了吧。
拆完儿子拼的,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孩子没有耐心一步一步地看图纸,只是看成品图就找零件组装了起来,根基不太稳,拖动的过程就容易垮掉几个。虽说外表基本差不多,内里却是千疮百孔,经不起折腾。乐高是一种很益智的玩具,设计精密,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一步有问题就会影响到下面的搭建。尤其是承重部位,就像房子的承重墙,出了问题,一动就塌了,省略不得。
不由得反思,教育孩子和搭积木差不多,思想方面一定要加强教育,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不稳行动就会受限。还有经过这事,我认识到,自己有时候会高估孩子,对孩子没有一个切实的认知。毕竟儿子刚6岁,大部分事情都还不懂。就像今天下午带他去上课,马上到时间了,老师打电话问到哪里了,我拉着娃说:“快走,老师催呢!”,孩子不解道:“啥是催?”。对呀,孩子小着呢,也没有生活经验,没有人讲的话,他肯定不知道。就像我上学那会儿,都三年级了,语文课作业总是给一段话,题目问“这段话有什么意义?中心思想是什么?”,我总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知道“意义”和“思想”是个什么东西。
这时候如果有人引导,肯定就会不一样。所以,作为父母真应该好好想想,多给孩子些关注,也给孩子些善于求助的智慧,和勇于求助的底气。不要用漠视,让孩子失去那颗探究的心和不断提问的勇气。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育儿的路上,时时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