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刚过,“愈见山”的小门轻轻敞开着,仿佛是城市喧嚣中悄然裂开的一隙澄明。步入其中,两间店面在楼梯上下间井然分隔,禅意悄然弥散于每一个角落:墙上悬着写有禅语的字画,几盏纸灯温柔地晕开光线,几尊紫铜钵默然陈列——它们静卧着,无声却如深潭般引人凝视,仿佛自蕴着幽秘的灵力。
玉米老师与几位同修围坐,素雅的茶盏里清茶微漾,茶气氤氲里,笑容温和,言语如清风般缓缓流淌,安静地拂过心田。因着离住处不远,我是一路踏着清风徐行而至的。落座不久,体内一股温热的气息便悄然升腾,又兼茶水的暖意相迎,在十分钟静心环节里,钵声的围绕竟感受到一股莫名的波动在体内流转不息,终于抵挡不住,额间沁出了细密的汗珠——这仿佛是身体里久被尘封的某处骤然苏醒,坦率地释放着属于生命本身的蓬勃热力。
待到气息平复,众人分享心得,便进入读书环节。今日所读《了凡四训》,是融汇儒释道精髓的国学经典。我便书中典故稍作铺陈:从慈云寺的“慈云尊者”,到那玄妙密诵的“准提咒”,再到北宋哲人邵雍。同时,我也提议道,不妨引入宁海先贤的文章,如明代大儒方正学的篇章,使读书会更添乡土风骨,亦能更贴近此地的文脉气息。
当众人沉浸于文字与思想的交汇处,我悄然望向窗外。城市依旧奔腾不息,车流如织,人影匆匆,巨大的玻璃幕墙折射着冰冷的光。而眼前这一方小小天地,却仿佛一个静谧的心灵驿站,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倔强地亮着一盏温暖的灯。铜钵幽光似水,书页翻动如微风,这里的一切都在悄然对抗着外面那个被速度裹挟、被信息淹没、心灵日渐枯槁的世界。这枯槁,显影于无数都市人眉宇间的焦虑刻痕,藏匿于深夜里无法入眠的辗转反侧,更弥漫于一种难以名状的精神匮乏——物质丰饶的表象之下,是灵魂深处的荒芜与干涸。我们被时代的洪流推搡向前,却在奔跑中遗失了安顿内心的锚点;信息爆炸,却难寻滋养精神的食粮;娱乐至死,却填补不了信仰缺失后的巨大空洞。更令人忧心的是文化的断层,使得古老的智慧与乡土的血脉,如同被遗忘的河流,难以润泽今人焦渴的心田。
相互告别时,我再次凝视那几尊紫铜钵,它们静默如初,却仿佛有低沉的余音在空气中缓缓扩散。我忽然领悟,所谓“愈见”,其意义正在于此——为这普遍性的精神困境,提供一个修复的可能。它不仅是个人心灵的疗愈之所,更是群体在喧嚣中得以短暂“重逢”本真自我的空间。当《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改过”、“积善”、“谦德”的古老智慧,穿越时空在此低语;当方孝孺“铁骨铮铮”所代表的浩然正气与本土文脉在此回响;当众人屏息静坐,让内心的躁动在铜钵的余韵中沉淀——这一切交汇融合,共同汇成了一条微光闪烁的河流。这河流无声地流淌,并非要将人渡往虚无缥缈的彼岸,而是为了在这奔流不息、令人窒息的喧嚣人间里,凿开一湾可以暂时停泊、涤荡身心的清浅港湾。它提供了一种对抗虚无、消解焦虑、填补匮乏的“慢”药方。
当此精神旱季漫延,此类公益读书会,便如荒漠甘泉之于焦渴的土地。它以书页为舟,载着历经时间淬炼的先贤智慧,帮助我们重新连接断裂的文化根脉,找回迷失的精神坐标;它以寂静为药,敷在因过度刺激而疲惫麻木的心灵创口,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松弛,让压抑的情绪得以疏导;它以分享为桥,沟通着被屏幕隔绝的孤岛般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彼此看见、彼此温暖,驱散孤独的寒意。城市喧嚣扬起的灰尘之下,我们何其需要这样一方“愈见”之境?它让在生存压力下困顿扭曲的灵魂得以舒展,让在信息碎片中荒芜的精神得以深耕细作,让在文化断层中漂泊无依的心灵得以寻回认同与归属。每一次专注的阅读,都是对浮躁的一次抵抗;每一次深沉的静默,都是对内在宇宙的一次探索;每一次坦诚的分享与心灵的靠近,都在为这个集体焦虑、个体抑郁、精神普遍“亚健康”的疲惫世界,悄然注入一缕疗愈的微光。这微光虽弱,却足以在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路,提醒我们:修复,从关照自己的心灵开始;而心灵的修复,终将汇聚成修复时代精神图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