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龙
在《谈追求》一文中,我第一次提出了全人(the Wholer)这个概念,指出:全人,是完整的人,不再分裂的人。同时,全人也是孤独的存在。
在《存在与生命》一文中,我再次详细谈到了全人。由于这两篇文章已经对全人的基本特点描述得够清楚了,所以这里没有必要再重新谈论一遍了。不熟悉全人这个概念的读者,重读这两篇文章就可以了。这里仅仅对全人做一些必要的补充,主要来指出在全人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尤其是对全人完整和孤独上的认识上的误区。同时,阐述清楚全人和普通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完整和健全的差别。
也许,别的作者也谈到了全人一词,但这仅仅是名词上的巧合,他们所谈论的和我这里的全人,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我也在想有没有更合适、更与众不同的词来表达全人,在英语里,我自己生造了一个词Wholer指称全人,英文翻译者直接用这个词语就可以了。如果我的哲学很成功,说不定这个新单词会在未来的世界流行起来。但在中文里,为了表达一个新概念,重新造一个生僻字和词却是不妥当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这是汉语的魅力。说到这里,将来我也许会写一篇文章来谈论汉语和中文的魅力。
《沉思录》是我最早创作的作品之一[1]。2018年是我首次真正从事文学创作,所以这些作品应该是我的处女作。这些作品首先是在我的一些朋友和部分网友中分享和传阅,并未要出版。由于我的很多朋友是心理学界的,他们都对全人和觉者两个概念很感兴趣,但和他们交流当中,我惊讶的发现,他们的理解和我的本意有很大出入,尤其全人概念,甚至是刚好相反。进行澄清就是很有必要的,这篇文章也算是我们私下交流讨论的一个汇编吧,我想其他读者大概也有相应的疑问。如果将来《全人和空性心理学》出版,大部分疑问会得到更深入和全面的解答。
1
对全人主要的误解来自于对完整和孤独的解读。确实,完整和孤独,基本上概括了全人的全部核心特征。但这两个概念,是一体的两面,是不可分的。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整的全人,是必然孤独的,然而正是这一点,让我的朋友们大惑不解。
他们认为,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所以,他就不会孤独,因为他有很好的情感维系的能力。他们眼中的完整的人,是一个在情感和生活中找到幸福的人。
他们是对的。但这样的人,却不是我这里的完整的人,也不是我谈论的全人。实际上,全人在生活中大多是不幸福的人。或者严格来说,全人不是世俗中的幸福的人,而是在孤独中找到幸福的人,在生命中找到幸福的人。他们的幸福与众不同。
首先,全人基本脱离了情感的诉求,或者说情感的诉求已经变得非常平淡。当然,全人在他生命中可能受过情感的伤害,可能失去过爱,感受过深深的痛苦。但在后来的岁月中,并非像一些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所认为的那样,需要通过自我完善或者通过咨询师的帮助,通过移情或其他方法,弥补那份缺失的爱,或者让他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东西获得释放,让他重回心理健康的轨道。恰恰相反,全人通过另外一条途径,完成了他的成长。他通过看清生命的意义来达成。他长时间的与痛苦和孤独共处,最后他终于发现,他能穿越痛苦,穿过孤独。最后他终于醒悟到,他并不需要依赖他人而生存。从而,他脱离了情感上的诉求和大部分欲望。他是通过摆脱情感诉求,而不是通过弥补和找回情感诉求,而成为完整的。此时他是完全孤独的,但恰恰是因为孤独,成全了他的完整,成全了他成为全人:一个全新的生命意义上的完整的人,一个在崭新的生命的意义上获得真正幸福的人。
全人中的佼佼者卢梭就谈到了这种幸福的状态:
“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
──卢梭
全人是内外一致的吗?不是的。或者说,不是普通的人们理解的那样的。
因为内外一致,仍然有一个外。仍然是通过那个“外”来补充那个内。这样其实仍然是分裂的。但全人并非如此,他完全摆脱了那个[外],不再需要那个[外]。他的内在已经是完整的了,真正的不再分裂的了。
全人完全没有情感生活吗?并非如此。
全人也是有情感的,否则他就如同草木了。全人的情感实际上比常人更丰富,更深刻,更敏锐。但全人的情感,主要发挥在生命的表达上了,发挥在对真和美的追求上了。全人,几乎都可以成为深刻的哲学家、艺术家和诗人。
全人和他同层次的人之间的交往是令他愉悦的。全人大都有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主要交流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以及真正的创造。他们探讨心灵问题,真理和美。在没有旁人的时候,他更愿意独处,或和大自然相处。梭罗就是这样一个和大自然亲密相处的全人,他的《瓦尔登湖》就是极好的例证。真的,全人是最喜欢和大自然亲近的,像卢梭,梭罗,惠特曼,纪伯伦,泰戈尔,克里希那穆提,都是这样的全人。当然,他们也会安静的写书,演讲,做一些教育工作。确实,全人无时无刻不在尽情又宁静的享受他的生命。就如同另一个卓绝的全人尼采[2]所言: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
全人可以拥有巨大的财富吗?当然可以,只要他们愿意。全人中的一部分会选择成为企业家、投资家、科学家、发明家、作家、导演(一种或多种)和创造者。他们有卓越的能力、才华、创造力、胸怀、视野和眼光。他们总是能发现伟大的事物和机会,并且不断的实现它。他们能创造出伟大的产品或作品,让人们叹为观止。是他们创造出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产品或作品,更多的发现和发明,带给社会繁荣和稳定。他们肯定自己的价值、贡献和成就,他们成为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和人类文明的引领者。他们欣赏和他们同样杰出的人,他们愿意和最杰出的人物一起工作。乔布斯就是这类人的佼佼者。
(我这样说,当然也不完全对,因为他们这些人,并非一开始就是全人,恰恰相反,很多是在成为这样的人过程中,再成为全人的。但另一方面,为什么很多同样成功和杰出的人,如更加富有的比尔盖茨,却没有成为乔布斯这样的全人?啊,因为他们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生命层面,没有成为生命层面真正完整和孤独的人。
大多数时候,我并非从他们获得的成功,而是从他们留下的作品来区分和判断的。作品是一个人的生命境界和价值观的直接展现。只要看看他们这些人留下的作品,慧眼识珠的人,立刻就能发现他们之间的高下。也很快就能够识别出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留下的作品的差别。当然,他们本人创作的出版物和亲自执笔的演讲也是他们的作品。只要看看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各自的演讲,也立刻就能看出他们境界的高低。啊,不要跟我提他们的传记、慈善行为这些东西,因为我不依据这些东西作判断。)
全人也会有情感的生活,但主要处于情感输出,而不是索求。他爱他的儿女,但他更希望他们独立。另外,如果另一方不断的向他进行情感索求,他会感到很不自在,很不舒服,所以很多全人宁愿过独身生活。如果他能遇到彼此欣赏的异性知己,会让他感到快慰。但全人在情感上尽可能克制。歌德的《亲和力》,这部他认为最好的作品,其实就是在谈情感的克制和生命的孤独,这是歌德晚年智慧的体现,也是他的内心独白,是他成熟为全人的标志。
常人害怕孤独,但全人享受孤独,这是常人和全人根本的区别之一。
全人中的很大一部分,会成为他们那个时代最卓尔不群的人。他们是特立独行的人,他们中很多都是各自领域的天才。在《论天才》一文中,叔本华对天才的特点进行过精彩的描述。他解释天才的成因,是因为他的智力摆脱了意欲的控制,拥有了多余的智力。这个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大量多余出来的智力确实会让天才产生大量的创造,但同时也会让他的性格难以驾驭这么激烈的冲击。很多天才的性格确实是和他周围的人和环境格格不入的,甚至是孤僻的。人们不要错以为这是天才的缺陷,其实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这使得天才摆脱了让自己沉沦到常人的俗事如争名夺利之中,从而心无旁骛的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创造。倒是周围的人应该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
全人和觉者有什么差别?全人尚未真正觉醒。但很接近了,或者说初步觉醒了。
在他们向更高的真理追寻的过程当中,在他们持续的追问生命的意义的时候,他们在走向觉醒,但他们也可能会走到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就是走入虚无:生命是无意义的存在。很多天才在这一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很遗憾的,尽管我们也应该予以尊重。如梵高,海明威,中国的王国维,海子。
《沉思录》很大程度上是写给未来这样的天才看的,给那些身陷绝境的人,那些陷入深深的无助,看不到未来的人看的。他们会发现,其实他们已经到了一个生命的高度,同时也是一个转折点,但仍可以将他们的生命反转,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看清生命的更高的真相,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空,获得真正的终极的自由,寻获最高的真理。他们应该相信,深深的痛苦才是他们真正的助力,因为所有的觉者,正是通过穿越痛苦、孤独和死亡,才到达了他们最终的目的地。
这并不容易达成。这需要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力,需要他们能够穿过虚无的废墟,独自穿越无边的沙漠。当然,也许他们也需要一盏明灯进行指引。确实,像卢梭,梭罗,歌德,叔本华,尼采,惠特曼,泰戈尔,纪伯伦,鲁迅,克里希拉穆提等历史上这些卓绝的全人,仅凭借他们自身之力,也没能完成从全人到觉者的跃迁,没能追求到最高的真理,他们也需要更高的指引才能达成。而无论当前还是未来的人类,都需要这样的指引。是的,我的作品并非仅仅为当前的时代而写,更是指向遥远的未来。但愿──这部《沉思录》,喜马拉雅山顶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将一直照耀和指引未来五千年的人类中卓越的灵魂,在追求真理和生命觉悟之路上踽踽而行。
3
为什么我一直不停的谈论生命,谈论全人,谈论觉者,谈论觉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人类正处在一个新的世纪的交界点:人类将面临和机器人共生共处的时代。但人类显然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还没有一个人有这样长远的洞见力,向他们指出这个迫在眉睫的未来的危险和希望。大部分人类还在昏睡之中。一些人在谈论机器人对人类生产力的巨大的促进和解放,而另外一些人在夸夸其谈机器人对人类的潜在的毁灭性的灾难:他们担心机器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机器人武器的泛滥。
其实,正如我多次指出并证明的,机器人不可能拥有自我意识。因而人类不会遭遇机器人的毁灭性的打击。但人类可能面临拥有机器人的人类的打击,面临机器人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挤压。随着量子计算机的问世和人工智能的推进,机器人将拥有大大超越于人类的智能,甚至将拥有情感,它将被制造的跟常人几乎一模一样,除了不拥有灵魂和自我意识。人类绝大部分常规性的工作,都将会被机器人取代。甚至情人,家庭和孩子,都会由机器人取代一部分。人类的伦理和生存将面临巨大危机。
出路在哪里?关于人类和机器人共存的世俗的规范、法律和伦理,自然会有人去忙着制定。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人类需要有新的出路。这个出路就是人类的觉醒。人类中的很大一部分应该走向全人,然后其中的一部分走向觉醒。当有更多的人发现生命的真相之后,大部分问题将迎刃而解。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机器人都没办法代替人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尽管它们也能模仿人类作诗和绘画,但是,它们没办法达到人类的真正的灵魂的高度。因此,创造性工作领域、哲学艺术领域、精神灵魂领域、真理领域,就是人类最后的圣地。这就要求新的时代呼唤更多的全人,呼唤觉者。他们正是这些领域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他们将教会人类和孤独共处,和真理同在。
4
生命有着很深的向度,有着深邃的广阔的背景。但人们却一直在生活中沉沦,在千古不变的生存和名利争夺中挣扎,在复杂的人性中迷失,在危机和战争中遭到摧毁。
人类不应该仅仅有这样的生存家园和未来。他们可以走向更高的生命。有一个领域,是人类可以完全自己主宰,那就是人类自己的心灵和灵魂。一个人,无论他被投入监狱,还是深陷各种绝境,他的灵魂都可以由自己主宰。当他们无助时,他们的心灵可以请求全人和觉者的明灯。这盏明灯,将指引他们渡过心灵的孤独的河流,抵达最终的自由之境。
2018/7/21,北京。
注:
[1]和《沉思录》同一年即2018年创作的作品,还有散文集《陪伴》、诗集《月光洒在地上》、文艺创作理论《创作的本质》和阅读指南《阅读神性》。
[2] 尼采自称超人,其实超人是全人的一种,属于全人的较高层次,但不是全人最高层次。全人的最高层次是达到了“无”的境界,但并非是尼采眼中的虚无。历史上达到这个最高层次的全人,著名的有三个:老子,苏格拉底,王阳明。全人也是有境界层次的,关于全人的层次划分,参看《阅读神性》中《神性之境》一文或《全人和空性心理学》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