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这本书挺难看的。我一般不给出这么简单粗暴的评语,但对于这本书来说,我的感受确实是如此。
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吧: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一定是一位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但引用的一些文学典故,却有着东拼西凑来的特地卖弄学问的嫌疑。或许作者觉得自己很冤枉,她可能真的就是文学造诣很高,只是我这个读者才疏学浅罢了吧。我看着看着,就会想要走神。因为纽约是我非常热爱的城市,所以但凡是和纽约有关的文艺作品,我只要看到了,基本上都会拿来品读一下。
不过呢,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从作者举的几个例子中(旅居巴黎的赵越胜《沧海月明珠有泪》《燃灯者》纳撒尼尔韦斯特《寂寞纽约小姐》)不难看出,她在这些作家中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远离故乡的人,对归属感的渴望和陌生总是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的。
果不其然,在文章的末尾,她说自己在纽约写的一部长篇,就是一个在北京和男友分手了的姑娘,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个是回老家,在家人的安排下做个公务员并且在家人的安排下和一个公务员结婚;另一个选择则是去纽约,自费读书却过着找不到工作的生活。
作为一个曾经在纽约读书并且也试图留下来的留学生,我能够在这一点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和连接。她幻想过和男友卖掉北京的房子,在纽约扎根买个小房子,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可是一想到两个知识分子竟然连每个月两千五百块美金都赚不来时,她的梦就破碎了。
但是我觉得这个作者实在是太悲观了,纽约是一个移民城市,只要你想留下来并且不怕辛苦,办法也还是有的。但正如这位作者一样,大部分的知识分子都只向往着体面的生活,住在中央公园边上,午餐时从高级写字楼里走出来,在附近的公园里悠哉悠哉地享用午餐,还能顺便喂喂附近的小鸽子和小松鼠。而不是像作者的长篇小说里那样“她没有人追,在考虑晚餐吃五美金还是八美金的饭,楼道里的墨西哥人投来性暗示。”但现实往往就是残酷又不体面的。
老实说,我对纽约的感受要比这位作者要更加深刻,但我的文学修养和造诣肯定是不如她的。这本书的文笔较灰暗,我想这个作者可能在纽约过得不太开心。纽约就像是一个小小联合国一样,什么样的人都有,但这同样也是一个陌生的文化熔炉,怎样的心态和视角决定了她眼里的纽约的样子。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体验式修行,此生在纽约居住过,本身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人生经历了。读完这本书,我在纽约生活过的点滴回忆也涌上心头,那里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我很想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