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里经常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哦"。还有电视剧和路人甲也喜欢说这种话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会发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真的喜欢做什么事情呢?写留言
弄清楚自己喜欢和想要什么感觉都是天下第一难的事啊
这个问题伴随了我很多年。
今年我24岁了,就在几天前的这个时候
我, 终于确信明白了自己想要做什么——成为一名作家
我是怎么想明白的呢?
其实有这个种子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那时候老师让我们买一套书,有12本,每本有当时的小学课本大小,厚度也差不多。
当时老师要求人人都要买一套,72块钱。我回家问我爸
“爸,老师要我们买书,同学都要买。”
“哦?”
“嗯,那个,明天要我们上课带70块买书费”,我没敢说完,担心说多了不给买,或者以为我会拿去乱用。
“哦,我明天去学校帮你付。”
第二天他哼哧哼哧的到学校,跑到教室找老师,然后出去不知道谈了什么,然后下课的时候,老师就给全班都发了这套书,没落下我。
我把书包从桌子腾出来,把盒子平放进去,一直回家才把它拆开。
我记得特别清楚,一个纸盒子上面印着一个大人手牵着一个小孩,右下角写着“小学生经典导读系列丛书”,盒子有两个耳朵,往外面抽出来,然后再把上面的盖子拉起来,就能看到整整齐齐排成两行的书。
拿到书的时候正好是周五,周六下午,我就看完了,除了一本介绍战争历史的书,不过这本战争历史书我很久都没看完。伊索寓言和其他寓言还有一些国内的故事,然后还有就是古诗词。我比较笨,寓言故事类就当无厘头的故事一样看过了,很多年后才能明白它的含义。古诗词是我最喜欢的书,过了几天我就跟我妹妹炫耀我全都能背下来了让他随便出题目考我,其实就是情不自禁的陷入古诗的那种环境中了,后来回到老家读书,这些诗词反复出现在中学课本上,让我一次次重温。
后来我上初中后,就跟家人的联系渐渐减少,那时候一周打个公用电话回去,上大学后就更少,两三个月打一通电话都是很常见的事,他们好像成了我生命中存在而又最不重要的人。
《橡皮人》是王朔1986年发表的一篇小说,作为一种社会人格,30多年后的今天,它卷土重来。今日这个词的注解是“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过去二十多年,我的心总是没有很大的波澜,总是保持平静,一度以为这是成熟的心态,其实我只是活在未来。凡是涉及一件事或者感受,十年后一看肯定觉得不是个事,所以现实中的什么事我都看的随便,我就是王朔所说的橡皮人般的存在吧。
上大学我做过很多的尝试,我看过一些想看的书,办过一个家教机构,没赚什么钱,只能说收支平衡吧。我进入过网络传销,一两万打了水漂。后来大二休学,一个人半工半游去过几个城市,然后又回来开始读大三。
回来后我感觉更加困惑了,周围人还是一样打游戏的打游戏,做老师跟屁虫的还是跟屁虫,沉迷学习的继续学霸模式。
我更加觉得孤独,而且孤独好像成了人生的主题曲。
在我大学离群居住将近一年后,我开始在书中找答案,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看到叔本华的自由意志和验知性格论。我终于知道,我应该去追求完全的验证去验知性格,而不是继续接受我橡皮人般的生活。这算是我折腾的理论来源吧。
大四结束的暑假(我们专业要学习5年才能毕业),我开始疯狂去网上搜索资源去学习,服装设计,计算机,建筑,写作,等等,稍有兴趣的都会去学习,感觉天天都在报兴趣班。我去观察那些不同的职业,去学习它们的知识,理解他们的职业,想通过这些知识去判定是不是我想要的。
终于,在很久后的某个下午,我走到落地窗边推开纱窗,看到窗外的树和楼房间的蓝天。突然眼眶一热,想明白了自己折腾的原因。
有种从未如此接近内心,看透自己的感觉,然后是一种很深沉的宿命感
我学习设计服装图案,本质上是我想表达自己的某些看法。我学哲学是想弄明白人应该怎样生活,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学写作也是我想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下来,然后表达出来,至于计算机和建筑,那是现实而已。
我记得高三的时候我是一个人住,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地往学校跑,有一天生日给自己许了个愿,希望自己能记录下出现的想法和情绪。这些对当时一无所有的我来说,可以说是仅有的精神财富了。
我突然明白了,我做的是想倾诉,想成为一名作家,想写点东西,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
从小到大我干啥都是闷着,我太需要倾诉了,越彻底越好。
我是那种看到几行文字,电影的桥段,就会抹泪的人。路边的乞丐婆婆扶着弹二胡的爷爷卖艺尤其不能看,看一次,落一次泪。我觉得在这个冷漠的手机支付的时代,上了年纪的这种老人生活很难。
感受最深的一次是看到烈日下一个头发胡子花白爷爷被婆婆搀扶着卖艺行乞,那次我忘了揣钱,心里一边说着对不起,一边赶紧背朝他们走开,怕看细了眼眶掉下泪来。
想来可笑,明明我是一个玩世不恭什么都无所谓的人,却活的这么敏感。
每当我写作,用文字解剖自我的时候,一切闷着的情绪和想法都有了意义。
我明白这是我设定了写作这个目标所赋予的,就像遇见生命中那个ta后之前所有的事情的那种意义,考试也因为升学而有意义。而这个意义是我能自己赋予的,我太喜欢这种感觉了。
在这之前的那些意义和目标都是别人给的,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写作的想法和观察他人的写作方法一度成为我度过虚无的办法,我非常珍惜那种虚无的感觉。
正是因为觉得虚无,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才会积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还有很多想说的,但是来日方长,就暂时到这里吧。希望你们早就找到或者终将找到各自的"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