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都有一个困惑:我儿子读书不少呀,为什么语文还是学不好,作文也写不好?——阅读量要想转化成语文能力,需要到八年级下学期甚至九年级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在这之前,着急也是白搭。
我们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仅能使人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这些大道理抛开不讲,功利一点说,阅读对于学习语文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阅读理解题得分高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孩子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可语文成绩就是不见提高,作文水平似乎也没有什么进步。原因何在?——时候未到!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只有到了八年级下学期甚至九年级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为什么非要到这个时间点呢?
一、语文学习是一个慢功夫,字词的积累,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时间。为什么语文需要积累,而其他学科不需要?这是和考试有关的,我们都参加过语文考试,知道语文试卷是如何坑人的。学过的就不考,光考那些没学过的东西。
比如,小升初的语文考试中,两篇阅读理解,一篇课内,一篇课外,古诗文默写也是既有课内也有课外的。到了中考的时候,不光阅读理解、综合性理解都是课外的,甚至是字音字形都有课外的。也就是说,一份试卷,除了作文,剩下的70分中几乎50分都是课外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慢慢来,它不像数学或者英语的学习,突袭一段,把不会的补上去,成绩就好了。
二、我们人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到了大概13岁的时候才真正发展起来。
13岁左右,孩子的身体快速生长,女孩子来例假,男孩子也有了明显的第二性征,在生物学上是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孩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大脑也快速生长,身体的成长也带来了心灵的敏感,并且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有了大的飞跃。他越来阅读的积蓄就会慢慢发酵、内化,形成知识和能力。阅读量越大,这种发酵和内化的后劲越足,孩子的成绩也会越好。我女儿12岁多的时候,告诉我:“我觉得我好像变聪明了。”就是这种状况。
我小时候爱读书,那时语文也不好,成绩一般。一直到了八年级的下学期,突然就觉得作文很好写,语文水平也慢慢上来了,以后语文学习也没觉得用功,成绩一直很好。这都是得益于小时候爱读书。
每一届学生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现在的九年级,男孩安安,爱读书,什么书都读,就连杨绛的《我们仨》都读过,还对这本不符合他阅读年龄的书写过读书笔记,语文成绩一直是班上第一名,作文水平也一直在线,其它学科的成绩也都不错。男生康康,从小没读过什么书,读书速度慢得令人发指,别人看小说,即使不能一目一页,也必定是一目十行或者一目三行,他一个字一个一个字地看,我曾借给他一本《三体1》,愣是三个星期没看完。语文成绩上不去,作文也总是不在状态。
这就是读书的孩子和不读书的孩子的差距!
13之前,理解能力差,但是记忆力强,所以,我们要求在小学阶段(6—12岁)大量读书,别怕他不理解,记住就好,等以后他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发展起来了,原来不理解的东西他自己会慢慢反刍。这就内化为知识和能力了,如果没有相当的阅读量,就没有可供反刍的东西。
三、抓住孩子黄金阅读期(8-14岁),多读书,为语文学习的后续发展做准备。
再来谈谈孩子的最佳阅读期。8-14岁,是孩子的黄金阅读期。5岁左右,是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5-7岁,应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在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经过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自然界的所有动物,包括人,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发育计划时间表:在哪一个阶段哪些技能先发育,哪些技能后发育。如果家长抓住了这个大脑发育时间表,在孩子哪些大脑技能正在发育的高峰期,对孩子适时实施教育,则效果就要好的多。反之,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再对孩子实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许多。
最后一句话,关于孩子读书,我们做家长的不能着急,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把眼光放远,引用一句话:不是没有回报,只是时间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