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孩子跟我说:“妈妈,我今天一定要好好捉弄一下班里的同学。”
“为什么?”我问道。
“今天是愚人节啊,你不知道吗?”孩子子理直气壮的说,还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
“哦,那你知道愚人节的来历吗?”
“不知道。”
我顿时哭笑不得。
简单给他讲了一下,愚人节这个西方民间节日的起源。然后问他:“那你知道我们国家有什么传统节日吗?”
他歪着小脑袋,想了一下说:“有清明节、吃粽子节、吃月饼节。”
跟他解释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的正确名称后,送他进了教室。
在上班的路上,我猛然意识到:我们的孩子对这些节日似乎并不快了解,分不清楚哪些是国外的,哪些是自己的,对他来说,过节就是可以吃喝玩乐。
近几年,不少人开始抵制西方节日,甚至有些地方还举行过盛大的反对仪式。
但今天,我觉得与其反对洋节日,不如给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多的关怀。
1
纯真的孩子和普通民众一样喜欢那些洋节日,往往不是出于宗教信仰和政治追求,而是简单的想要一种被人关怀的感觉,渴望节日里的仪式感,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懂这个节日的人文历史。
他们对节日的追求,就好像小孩子喜欢过生日,喜欢吃生日蛋糕一样。
在我们小的时候,过生日是吃鸡蛋和长寿面的,那时没有蛋糕,我们对生日也是欢喜的,因为那一天是独特的。
现在的孩子,过生日是一种盛大的仪式。
要吃生日蛋糕,点蜡烛许愿,唱生日快乐歌等等。
蛋糕的味道,对他们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日的仪式感。
他们的心里,吃蛋糕多了一种仪式,多了一份分享。在这种仪式和分享的过程中,他们有着强烈的获得感和被重视感。
吃蛋糕是西方的仪式,吃鸡蛋和长寿面是我们传统的仪式。为什么两者受欢迎的程度如此不同?
其实,西方文化里的那种仪式元素,更容易让孩子和大人接受。
蛋糕文化,更加能够满足人们平日里被忽略的虚荣心。
蛋糕和洋节日受欢迎的本质原因是:我们渴望浪漫和有仪式感的温暖生活。
当今,我们的生活条件日渐好转,越来越希望在平淡的生活里多一些浪漫和惊喜。
在对爱的渴望,对浪漫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我们配合着商家们去营造,一个又一个不属于中国的洋节日。
洋节日的崛起:是西方文化的渗透,是商家的推波助澜,是我们国家的逐渐强大,是民众自身的心理需求。
2
许多人反对过洋节,其实是内心里害怕忘记我们的传统节日。
我们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素养和生活习惯。
我们的每个传统节假日,都带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春节的时候,不论多远,不论有钱与否,都要不远万里与家人团聚;清明的时候,不管有没有地位,有没有成就,都要祭祀祖先;还有端午、中秋这些节日都有着我们特定的幸福和快乐。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本身,就是历史上不同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
我们提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炎黄子孙的文化自信。更多的是让广大民众,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有选择,有创新,有扬弃的过程。
一个内心强大的民族,对世界文化是会进行扬弃的。
比如:苹果在西方并不是什么吉利的水果——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苹果而犯罪,西方三个女神赫拉、雅典娜和阿芙洛狄忒因为“最美女神的金苹果”而闹崩,美国apple-polish成为讨好卖乖的特定称呼。
而在我们的各种节日里,苹果都象征着“平安之果”、“平安顺利”,已经是完完全全的中国本土化文化了。
可见,在象征意义上,西方的苹果和中国化的苹果无关,这是国人文化生活的一种创造,赋予着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内涵。
现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开始越来越有仪式感,人们越来越能够从传统节日里,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在一个粽子,一块月饼里,更多的是人性化的需求,是传统文化的仪式感,是民众精神上的归宿和寄托。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源源不断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时代会赋予我们传统节日,更多的人文关怀,洋节日会渐渐失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