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遇到倒地的老人你是否会选择搀扶呢?这实在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也实在有风险,在无法判断对方是否别有目的的情况下,保全自身的利益也许会更重要。在一百年以前,有这样一位车夫,毫不犹豫地扶起了倒地的老人。
他是鲁迅先生写的《一件小事》中的角色,故事发生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文中的我叫了一辆拉力车,在前进的过程中,车把挂住了一个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人,她慢慢倒下,我对此感到愤怒与不屑,要求车夫继续走,可车夫没有听,自顾自地走到前面,缓缓地搀扶起这位老人,询问完伤势之后,扶着她去了警署检查,我看着车夫远去的身影,觉得他越来越高大了。就这样,这件小事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文中的我是一位了解国家大事的文人,但刻薄且不具有同理心。而车夫本身是基层劳动人民,看到老人倒地后义无反顾地将其扶起,这是车夫的淳朴善良,更是他对陌生人的信任。我与车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我的自私自利,这件小事就烙印在了我的心里,我开始反省自己。
文章既歌颂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同时讽刺了自诩清高的文人们,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止有麻木的,冷漠的,挥刀向更弱者的人,还有这样热心,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没有什么学识,甚至不识字,但他们的心是炙热的,是鲜活的,是跳动着的。他们愿意相信,这样的社会,不吃人也能生活,他们愿意相信他人,哪怕是路上的一个陌生人。
“我”看到了他们,这样的人民是改变整个社会的基础,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何满腹经纶反而让自己穿上了孔乙己的长衫?自省往往更为深刻,文人的身上缺少些淳朴的力量。
其实在今天,人与人之间也不能建立完全的信任,社会高速运转,人潮川流不息,或许有不那么浮躁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想一想,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