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们都是有梦想的一代,都梦想自己能够当科学家、企业家、作家、等等.....
可是生活就是这样喜欢开玩笑,活着活着我们就跟别人活得一模一样了,甚至活成了别人的模样。
是自己不够努力吗?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吗?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是的自己从来都是随波逐流,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地做出过选择。
一、外出谋生
小勇是我的老表,老表和我都是在2008年来的上海,那是我们第一次出门打工。
那时候啥都不懂,见到招工的工厂,赶紧去报名应聘,从来不管工厂是做什么的,只要工厂要人就往里挤。
小勇进了一家做电气设备安装的厂,我进了一家涂料厂。正是这种最初找工作的格局,导致了很多人,后来再找工作的时候,还是在同一个行业里混。
到了现在,我仍然是在涂料行业混,小勇依然在电气行业里混。只不过有的人能混得好,有的人混得差,小勇就属于那种混得相当牛逼的那类,我们这些老表、同乡对他是又爱又恨。
虽然我们俩进的是不同的工厂,但是住的地方还是很近,都在一个村子里面。基本上每周都能见好几次面。刚进工厂的我们,都是给大师傅做小工、打杂。
随着时间的增长,渐渐的由小工,变成了大工,小勇也由电气安装工学徒,变成了一名大师傅,他称自己为:“高级电气安装工”,不过是没有证书的那种。
等到小勇变成“高级电气安装工“的时候”已经是2年之后了。小勇已经成为他们车间的主力干将,公司已经在培养他当领班了。
但是这个时候小勇并没有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他们厂里,他把目光看的更远。
小勇跟我讲过,他想去一家比较有名气的外资单位供职。这家外资也是做电气配件生产安装的。那家外企不仅仅待遇高,关键是能学到更深的知识。那家外资单位就在隔壁工业区里。
现在供职的这家小企业里,虽然混得比较滋润,但是前途却是一眼都能看到头。
小勇不愿意像他们车间主任一样活着。
他们车间主任在厂里干十几年了,费尽千幸万苦终于当上了车间主任。却为了每个月工资上的几十块钱加班费,跟财务反复核对,较真。为了能够争取自己的电瓶车在厂里充电,跟门卫反复墨迹。因为他们厂里,是不允许电瓶车在厂里面充电的。
小勇看到了他们车间主任的今天,仿佛都能看到自己的明天。甚至他觉得他再熬个十年八年的,也当不了车间主任,中间还要经过,组长,副主任,这些职位。这些人都是人精。竞争力可想而知。
小勇偷偷的在外面报考了一个“中级电气安装工”的一个培训班,因为他虽然在他们自己工厂比较牛逼,但是水平远远达不到报考高级电工的门槛,只能报考中级。
同时小勇也在不停的打听那家外资单位的招聘信息,浏览他们的官网。终于小勇等来了机会,那家单位在官网放出了招聘信息,小勇马上电话联系对方HR,预约面试。
小勇拥有丰富的一线实操经验,再加上人又厚道,顺利的通过了面试。
但这个时候,小勇却还没有从老单位离职,他是悄悄的在面试找工作。
小勇马上回到老单位去跟公司说明情况,办理离职手续。老单位的同事,领导,都来劝说,让小勇留下,甚至厂里面的高层领导都来劝说,又是许愿,又是涨工资的........
小勇后来跟我讲:"自己当初差一点就动摇了,如果领导再苦口婆心坚持一下,也许他就碍于面子不走了。”
不过,没有那么多如果,小勇终究还是到外资企业报到去了。
二、外企供职
在刚进外资实习期那段时间,小勇很是辛苦。因为刚进公司,还是从零做起。虽然不用当学徒工了,但是想直接做骨干肯定是不行的。
小勇拥有丰富操作经验,他的那些经验,在小工厂里很是闪光,但是在外资环境下,却显得很平庸,这里人才太多。不过,小勇从来没把自己当做老师傅看待,就把自己当做一个学徒来看待,自己苦苦专研,跟身边的人四处求学.....
在入职后不到两年,小勇顺利的担任了关键作业员的岗位。这个岗位也是培训基层干部的岗位。
我和小勇都喜欢钓鱼,我们的周末基本都被这项爱好占据。小勇同事也经常跟他一起钓鱼,后来大家也都成了朋友。
在钓鱼结束后,我们经常晚上聚餐。一大帮子“电工“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不过,他们不喜欢别人叫他们“电工“,他们喜欢别人叫他们“电气工程师”。
有一次跟这帮“电气工程师”,一起聚餐的时候,不知道有谁说了句话,当时大家觉得是玩笑话,可是小勇却留心听了下来。当时有人说:“咱们这十几个工程师组成一起,都可以开一家小有规模的电气安装公司了"。然后大家都是哈哈一笑,没有人当真。
但是小勇却没有当做玩笑话,从那以后,小勇就开始留心观察公司的整体运营流程。从业务团队,到物料采购、到加工生产、到工程部安装、到售后,等等。
当然了小勇不可能跑到每个部门去卧底,去任职,他自有他的方式。
他的方式就是请吃饭,请不同部门的人出来钓鱼,吃饭。然后聊天 ........
当小勇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的那帮同事要么在岗位上埋头苦干,要么在家吹空调、看电视、玩游戏.......
一晃到了2014年春天,他们公司却传出了要搬迁的消息。其实在半前,他们公司就传出搬迁的消息,公司整体搬到江西。只是公司一直没有承认,但这次是玩真的,公告都贴出来了。2014年年底前必须搬掉。
我的那十几个“电工”朋友,一阵欢呼,欢呼过后,一阵焦虑。 欢呼的是可以得到一笔不小的赔偿金。焦虑的是,得到赔偿金后怎么办,总不能坐吃山空吧。
三、创业规划
正当这些“电工”同事们正在四处发愁,正在四处投简历找工作时,小勇已经开始注册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计划。
他的这个计划得到了表嫂的一顿臭骂,表嫂后来又搬来了双方父母,把能找的人都找过来了,劝小勇不要创业。
不断的有人说小勇:“你初中毕业,还想当老板,你想疯了吧。”、 “你知道老板咋当的吗?你有启动资金吗?” “你现在有外资的工作背景,到外边去又不是找不到工作,在哪打工不是打啊?”.......
小勇任凭别人怎么说,自己也不去回应。
因为他深知:“自己就是一个基层操作工,经验再丰富,到了别的工厂,干一辈子,干到老死,还是个操作工。大不了撑死当个小干部,管几个小员工,这已经是打工仔最好的结局了。想当高管,想买房、买车,基本上等同于做梦。”
小勇认真的分析当下的市场环境,他决定把创业的市场放在 了江苏南通。而不是放在了上海本地。
小勇自己在外资企业任职后期,经常到南通出差,去给客户做安装,搞测试。南通地区虽然比上海落后很多,但是比其他欠发达地区还是好很多,处于大开发的阶段。
小勇觉得自己的小作坊,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想赢得竞争很难,但是在南通这样的大开发地区,自己的生存空间还是能看得到的。
但是小勇的这一观点再一次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不断的有声音指责小勇:“南通有啥好的,鸟不拉屎的地方?” 、“要创业哪里有上海环境好?”,“南通你认识谁啊?人生地不熟的。”.......
很快,公司的搬迁赔偿金下来了,小勇共计拿了三万多块钱。这些钱对于打工仔的来说,也算不少了,但是对于创业来说,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四、创业艰难
小勇就是带上了这三万多块钱,一个人跑到了南通,自己租了个小民房。记得我还去过他的小民房找过他。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破笔记本电脑,一些破烂行李。就这么多,吃饭天天到外面吃最便宜的快餐,面条。
就这样,小勇硬是在工地上跑出了第一家客户。虽然只是包清工,不包材料,挣点辛苦钱。但是对于小勇来说,无疑比什么都重要。我到现在依稀还记得小勇当时给我打电话,那激动又颤抖的嗓音。
后来,小勇回忆说:“如果不是跑了那个小单子,估计他都要打道回上海了,实在是熬不住了。只能继续回上海,继续打工了。”
五、初见曙光
小勇凭借自己的努力,过硬的技术水平,以及厚道的为人,很快他的公司就转了起来,不断地有人给他介绍,不断的开发到新的客户。
当然了,他的那些上海的老同事,也成了他御用的“临时工人”了......
目前,小勇已经在南通市区,租了一套办公室,虽说不大,但是也有近100㎡。去年小勇的公司营业额达到600多万。两口子在南通都买了房。
虽然这样的公司,是典型的皮包公司,小作坊。但是在我眼里,小勇已经是成功人士了。我已经不能叫他小勇了,得叫他“张总”了。
人生就是这么奇葩,如果小勇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做出的的主动选择。也许现在他正跟他的那十几个同事一样,正在为每个月多挣几百块钱加班费,在工厂里机器上忙到半夜......
“一个人可能一生都在随波逐流,甚至逆来顺受,这样的人算不上活着,甚至生不如死。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人必须做出主动的选择。只有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摘自《七年就是一辈子》李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