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团,只感动了自己,又如何!
前一阵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如今很多大学社团都存活的艰难,忙了一年以后会发现被感动的只有自己。所有人都不希望社团毁在自己手里,所以拼尽一切想把协会发展壮大,但往往事与愿违,当你绝望的时候,你是否会选择放弃?
社团不同于由一些部门下的组织,社团更为灵活,基本也没有老师指导,只有几个学生聚在一起,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做活动有两个关键条件,一是人,二是设备,因为社团无法给参与人利益,所以来参与的人大多因为热爱,但是长时间下来人就会越来越少,因为有好多证需要拿,好多事需要做都在渐渐地忽略社团。社团资金同样紧缺,有许多都是负责人自己掏腰包在办活动,即使条件很艰苦但是社团办活动的质量依旧很好,因为什么?因为热爱。
当你因为热爱一件事而去付出的时候,你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但是刚上大学的新生们,接受了十二年一个模子的教育,又有几个人会准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喜欢什么?大多数人的大学仍然和证书,奖学金,学生干部挂钩。大一上完之后,想法的不同才会体现出来,会有人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会有人为了学习天天泡图书馆,会有人为了学生工作忙来忙去,也会有人因为无聊想去追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为时已晚,因为社团纳新只是对大一新生,这一部分人就这样被忽略了。大一发现自己的爱好很难,那就多尝试几个,一年以后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至于落伍。
兴趣类社团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兴趣。当初加入组织也是因为兴趣,而去做管理之后这种兴趣会越来越少,责任会越来越大,带协会一年半,我也会有绝望的时候,但是我当初给自己了一个希望,就是人不在多,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行,所以每次失望的时候就想想和自己奋斗的小伙伴们,一切也就都过去了,所以在做管理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自己想把协会打造成什么样。兴趣类协会,第一任务就是兴趣,能有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就是一种幸福,人数和规模是次要的,当你能够和在某一方面与你有共鸣的人一起做事就是做兴趣类社团的真谛。
我一直强调我带的社团是兴趣类社团而不是志愿者类社团,为什么?我所理解的高校志愿服务是不以物质为基础,不以利益为目的,能够长时间用心对别人进行沟通与陪伴。现在高校志愿服务过于浮躁与形式化,发证书,刷阅历,能够做实事的太少太少,在这里像那些纯粹的志愿者们致敬!我只想简单的做点事,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所以当我看到有几个和我想法一样的就感到幸福与知足,他们就是对我这一年半所做所有工作的最大肯定,那么一届有多少和我想的一样的人呢?长春大学一届4000左右的学生,却只有十个人左右。
我知道他们迷茫,知道他们很努力,知道他们想把社团做好,但是也会面对很多问题,要知道你无法做到让所有人满意,应该去做的就是去找到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继续用心去做一些事情。
即使人少也无所谓,我要的就是你乐在其中,做社团,即使只感动自己,又如何!大学就是要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去体验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做事幸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