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堂的空调风带着夏末的余温,拂过攥着节目单的指尖。当“高三(10)班”的名字从主持人嘴里落下时,我几乎是凭着本能直起身——台上那抹穿着蓝白校服的身影,正微微躬身从校长手里接过奖状,校服领口别着的校徽在灯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像极了他小时候第一次戴上红领巾时的模样。
他站在台上,比身旁的老师高一个头,已经能稳稳托住那张烫金的奖状,指尖没有丝毫颤抖。我忽然想起他刚上一年级时,第一次在班级表彰会上领奖,紧张得差点摔下讲台,下来时脸涨得通红,把奖状紧紧抱在怀里,像护着什么稀世珍宝。那时候他的手掌还很小,奖状的边角能盖住他半只手;而现在,他的手指修长,指尖已经能轻松捏住奖状的两端,连脊背都挺得笔直,再不见当年的局促。
掌声在礼堂里响起时,我听见自己的心跳混在其中,有些发紧。骄傲是真切的——那张奖状背后,是他无数个在书桌前亮起的台灯,是周末清晨书房里传来的背诵声,是模拟考失利后躲在房间里平复情绪,出来时却笑着说“下次再努力”的模样。
可复杂的情绪也像潮水般漫上来:我总记得他小时候,放学回家会举着画满小红花的作业本,扑进我怀里喊“妈妈你看”;会在睡前缠着我讲童话故事,把脚伸进我的被窝里取暖;会在第一次骑自行车摔破膝盖时,不是哭着找我,而是自己揉着伤口说“没事,不疼”。
更让我欣慰的是,高二时候,他因为抑郁休学了一年,复学的一年时光里,他认真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融入这个陌生的班级,和老师积极沟通,最最重要的是,他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能够以成熟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波折和事端。
原来时光是这样悄无声息的。他从需要我牵着过马路的小孩,长成了能独自在题海里披荆斩棘的少年;从会因为弄丢一块橡皮哭鼻子的小不点,变成了能坦然面对考试压力的高三生。台上的他正在鞠躬,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了些许眉眼,可我还是能看清他嘴角的弧度——那是努力得到认可的喜悦,是对未来满怀期待的笃定。我掏出手机想拍下这一幕,手指却在按下快门时顿了顿:比起照片,我更想把此刻的他记在心里,记下他校服上淡淡的洗衣粉味道,记下他接过奖状时眼里的光,记下他站在高三起点上,既青涩又坚定的模样。
主持人开始念下一个名字,他转身走下台,脚步轻快,路过我们这一排时,悄悄朝我比了个“耶”的手势,眼神里藏着小得意。我朝他点头,眼眶却莫名发热。那些陪他写作业到深夜的夜晚,那些在他考试失利时轻声安慰的瞬间,那些看着他背着沉重书包走进校园的清晨,原来都在不知不觉中,织成了他成长的底色。
礼堂的灯光依旧明亮,台上的少年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我眼里始终映着方才那个托着奖状的身影。高三的序幕就此拉开,往后的日子里,他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会走更长的路。而我能做的,就是像此刻这样,站在他看得见的地方,看着他从台上的领奖者,慢慢长成自己人生里的主角。只是偶尔还是会想起,那个曾经攥着我的手不肯松开的小孩,原来已经悄悄长大了,大到能独自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