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苦恼于江郎才尽,感觉遭遇了写作瓶颈期,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偶然得见作家张炜的《写作不能过于勤奋》一文,无所适从中寻得一丝解脱,心情便又开阔起来。
文中阐述的见解和观点,契合我意。读罢陡生“天下浪子不独我一人”的庆幸来,原来江湖中还是不乏“能解我忧”的贤师良友,在为我等正本清源。
信仰即方向,文学创作是我攻克的方向。在我看来,阅读和写作应该是生活中幸福和愉悦的事,最近反倒成了心理上的一项负担。常常受迫一日不读书,隔三差五不作文,心情就变得焦虑不安。好像亏欠了信仰,对不起谁谁了。
张作家坦言,他不反对热爱写作的人每天一定要码字多少,但也不提倡“过分的运用自己的意识,进行职业化的劳动。”我个人也认为,在写作上要避免变成文字的奴隶,堆砌平庸,宣扬虚夸文学。
在信息爆裂的网络时代,文章的抄袭、盗版、编造无处不在。很多见诸报端的有毒鸡汤,“热衷精神传销,操纵大众情绪”,何其能称不上是文学艺术,充其量只是文字商人,蹭热点博眼球,旨在撩起受众共鸣,赚足流量换得利益。
自媒体网红发布的文章:《一个出生寒门的状元之死》因来源虚假遭致全民口诛笔伐,被逐落神坛。正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一篇文章不仅污损了文学净土,还毁灭了一手创建的“文艺帝国”。凄惨的教训,沉痛而警世。
(2)
“每周写出两篇有品质的文章,”是我念念不忘的追求。为了达成此目标,还适当放宽了字数限制。但题材把控力求真实,有料可读。且内容要贴切,经得起推敲,不能做无病呻吟,虚情假意。
生活中我细心体察着种种细节,感悟着他人文章透彻的意义和哲理,创造灵感和思路。可是,事与愿违。近一个月来,我尝试着拼凑了三四篇,篇篇杂乱无章,皆半途而废。
穿透中外古今,洞见世间真面目。对文学我怀有感恩之心,源于文字割断了心灵桎梏,带给我思想的力量和视野的旷远。所以从接触文学伊始,我就警告自己要坚守“求真务实”之风,绝不能生搬硬套,胡诌八扯的编故事。
写作的门槛不光方便出入,更是轻松自由。它允许写作者可以发挥想象力,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有博爱,有深度,揭露黑暗,光亮正义的虚构型作品。但无论如何谋篇布局,构思情节,终究不能脱离现实世界和本真性情,这应是芸芸笔耕者之信念。
如果通篇逻辑思维混乱,结构颠倒,语言生硬不通,没有独特视角和论据,啰嗦一大堆千篇一律的假大空。对于我来说,宁愿呼呼睡去,也不做妄议遑论。
(3)
“文学写作要源于个体生命的感动,要依赖生命的特殊状态,极为愤怒、极为忧郁、极为欣悦和亢奋……方能写出有质地的文章。”
与文友交流写作心得时,他问我:有没有模仿过哪一家,哪一派?说实在的,我还真模仿过。模仿的风马牛不相及,胡拉乱扯的一塌糊涂。长长的篇章里竟然都是旁门左道的意味,没有半点自己的身形和骨肉。忖度之后,连自己都恶心了,哪有胆量再现世丢人。
立志做探索型写作者,与其他人一样,也是我创作的初衷。这路程需要勇气和挑战,除了潜心的研磨名家名师的铺排技法和叙事脉络,还要深刻领会文字背后隐喻的真理,以及著书立说的宏观背景。这对高瞻性撰稿,开拓眼界大有裨益。
鉴于此,我遵照本心,摆脱格式化禁锢,以坦荡的情怀,把真实的历程和内心的情感,用扎实的语言,不受约束的讲述出来,得到的效果反倒是淋漓尽致,别具一格。这自由散漫的写作风格,因了不拘泥于形式,倒也跌跌撞撞的闯出来一条突破常规的新路。
以史为镜。渐入正途的的写作者,在减少模仿,自形体系的环节,避免邯郸学步频现。如果想要提升著作高度和意象刻画,掌握构建章节的技能,我建议有选择性的多阅读中外经典著作。每一本经久不衰的部头里,精选的内容梗概,人物形象,时序关系,及知识要点,都能告诉你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就是寻求突破的强有力准则。
会写文章的人,“总是可以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新奇的意味和书写的价值。”在我看来,写文章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没有理由脱离实际生活。厚爱乡土,懂得弯腰的书写者,极擅长从人们的日常活动中提炼选材,知微见著。本着对文学的无比虔诚,抒发着真情实感。在醉心于艺术创作的同时,把文化传承当做使命,肩负着振兴文坛的责任,齐心助推文学事业的风标。
一篇篇被传颂的伟大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记忆,离不开真切的境遇,和蚀骨的内心独白。可一旦脱离了原生文明,和现实意义,惶惑而论的言语则会变成陈词滥调和无稽之谈。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珠水梨乡(zslx2018l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