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承意义
吃完晚饭,去江边公园散步,看到了一对母女在空旷的地段烧纸祭祀,特意停下来,站在那儿观看了一会儿,发现那队母女全程跪姿,磕完头待纸烧尽后起身,然后再离去,这些举动体现着她们心中的哀思。
看着此情此景,我远眺北方,想起了我已故的爷爷奶奶,从大学起,就没再去做清明祭祀了,中小学时,爷爷总是会等我们放假,拉着我们去祭祀,跟我们讲这土堆里埋着谁,回忆此画面,鼻子一阵酸。心想,不觉间,我竟然10余年没回老家祭祀爷爷奶奶了,也难以释怀那份愧疚。
清明节第一个传统元素就是祭拜祖先和逝去的亲人,是一种传承,让人时刻记得自己的根,自己来自哪里。也就难免让清明笼罩着雨纷纷、欲断魂的哀伤气氛。哀伤中的祭拜是一次对祖先诚心诚意的感恩和缅怀,也是一次静下心来寻索此生意义的思考。
我们的血脉从何处来?我们背负着祖先什么样的希望和寄托?我们应该给下一代留下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朝九晚五忙碌的生活中很难静下心来想一想的,而祭拜给了我们一次机会,等于是在社会、家族多重背景中重新给我们自己定一下位。
知所来,才能知所往。
2/ 教育意义
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怀念逝者的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当下,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只要条件允许,就必须多花些时间陪陪长辈和家人,哪怕只是跟他们说些再琐碎不过的家常。对老人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些亲切,少一点冷漠,营造和谐生活环境。
祭祀能是一次很好的言传身教机会,教育孩子百善孝为先。
我一直崇尚一个观点,生前一次尽孝,顶过故去十次祭祀,不要把遗憾留在对过去悔恨中。
「2022-04-05 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