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总结+《经济学与人之本性》

第二周总结

心态上有一个变化,之前是只想着吸收概念,梳理原文,也就是始终保持跟原文一样的行文逻辑,但是现在希望能再强化一下对概念的掌握。方法就是,试图将这个概念尽量完整的用自己的逻辑讲出来,有一个假想的输出目标是很重要的。假想一个在对面坐着听我说话的朋友,我怎样能给他讲明白我理解的概念呢?这样对概念的有效吸收也是有帮助的。虽然之前也一直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做的还不够深入,主要是没有脱离原文的逻辑,这将是我下一周的主要学习方式。放弃笔记小结,而改为讲述概念。不仅是不再用自己的话梳理原文,而且是连行文逻辑都得是自己重新思考的,进入更深一步的学习。我目前把这两种学习概念的方式总结为:封闭式学习和发散式学习,主要区别,就是讲述同一概念时的行文逻辑是尊崇原文还是自己重新再梳理。当然,我会受限于自己知识储备的局限性,不一定能很好地跳出原文逻辑,这也要求我多去广泛阅读,充实自己的资料库。


《经济学与人之本性》

说起人的本性,结合中国人自小耳濡目染的《三字经》,我们一开始总是会从善恶的维度去思考。我还听过另外一种说法:人之初,不善亦非恶,而是弱。我很认同这个观点。

想想年龄很小的孩子的那些表现,连是非观都没有哪里来的善恶呢。人之初,性本弱。他们的一切行为,不管是暴躁易怒、恐惧、还是没主见,都是因为对事物的掌控、认知能力弱(包括对未知事物)。在对事物的掌控、认知能力的提升、并伴随着价值观的成长中,渐渐发展出了自私和理性。这也是构成人性的两个参数。

自私和理性,是为人处世的两个独立的维度,并且与道德无关,是中性词。人们伴随着这两个维度,做出选择,参与到社会的大量协作中。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之一是人们如何协作,但是经济学的基础又是在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关心存活的条件。也就是说,因为人们有时会不理性,所以时常会有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这个事与愿违的事情才是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而人们作选择时的理性与否,其实跟经济学没有多大关系,不是经济学关心的范围。

当我们明确了,市场与人们作选择时是否理性无关,我们就知道尽管不同的经济选择带来了盈利或亏损这样不同的结果,但都是因为,这是经济学规律在起作用。这里的经济学规律是:生存条件是规则,规则决定胜负概率。

那么自私呢?尽管一开始,人们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通过与他人打交道,为了提升效率而构成的协作,会让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也受益,这就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神奇力量。

这里我想对“自私”这个词做一些解释。我理解的广义的“自私”,前面说了,它是中性词,只是说追逐个人利益,这与跟其他陌生人产生交易协作并不矛盾,并且因为负责任的行为和市场的作用,往往能带来双赢的局面。而人们常常在道德上指责别人的自私,那其实是一种不懂得合作的愚蠢,或者说是狭义的自私。而经济学所讨论的,正是广义的自私。或许用“人具有自利性”这个说法更准确一些。

当我们明确了,顺从人们的自利性,才能发展出市场,并保证市场的自由运作,我们就知道:正是因为自私的存在,人们会只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而选择与其他人协作,由此发展出市场;正是因为自私的存在,使得人们在遇到不好的、有损于自己利益的事情时能够及时的阻止,不让事情往更坏的局面发展,也就是说坏事其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自私的存在,使得人人能够专注于提升自己优势的效率,与他人的优势互补,从而使整个市场的效率得到提升,总成本下降,共同发展和进步。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经济学与人之本性的关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旺才: 今天是你晨跑第18天了!好喜欢这种打卡,不多说,数字证明一切,一切都在行动中。 而你的百词斩也坚持了33...
    樊里洋阅读 174评论 3 6
  • 时间管理讲:第24讲 冥想可以提升自控力,正念·冥想,治疗拖延症的有效方法。 正念就是有意识地保持自己在不评判的状...
    CCBS阅读 159评论 0 0
  • 现实生活如此残酷,如何坚持早睡早起? 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每天早晨自然勃起。 我们所在的现实,就像我们所爱的女人。...
    wahow阅读 220评论 0 0
  • 系统自带的右滑返回只有从边缘才有效,而我们希望从屏幕任何地方都可以右滑返回。 在基类导航控制器BaseNaviga...
    CodeGeass阅读 57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