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初,就在我知道林清玄这位作家并喜欢上他的文章后不久,这位温和可爱的台湾作家去世了。在我喜欢他近一年的时间后,我知道了郁达夫,并且开始喜欢上了他的文章。现在是九月了,大半年来,几乎把林清玄给忘了,他的《菩提十书》好像也没有读完。那时我笑自己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
近日,又读到林清玄的一本精选散文。这本书是在德令哈海子诗歌陈列馆买的。回来后才翻来去看。
其中不少篇目是熟悉的,读过的。比如《温一壶月光下酒》《月光下的喇叭手》《红心番薯》《父亲的微笑》《冰糖芋泥》《野姜花》《佛鼓》《飞入芒花》《桃花心木》《和时间赛跑》等等。
奇怪的是,我偏爱挑这些读过的来读,这每一篇都是我极喜欢的,堪称经典,读也读不厌。
读林清玄的文章,与读郁达夫的文章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读林清玄的文章,感觉他所写的人事,仿佛就在身边。仿佛能感觉到林清玄带着微笑的面容,站在面前。亲切,温暖。读了让人感到生活的美,人间的善。他的文风,平易近人,通俗朴实。几乎读不到一个华丽的辞藻。大白话,却深入人心,一点一点的在那里让人心潮涌动。
其中,有多篇是写他的父亲他的母亲的,或是与他父母亲有关的文章。写他父亲对他的言传身教,乐观向上。写他母亲对他的呵护。父母们对他的爱,从文字中,犹如深泉的水,汩汩清脆的流出。那一种甜蜜幸福滋养下的心灵,让一个人从小得到良好正能量的培养。就好比一粒种子,不仅有雨水的灌溉,更有阳光的照耀,必然是茁壮健康。
让我感到,林清玄不论是儿时还是少年,也就是在他成年前,是在爱的环境下长大的,是幸福的。
这让我在想,父母、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不会要求父母给予富贵,出生无可选择,就算是苦难也不怕,重要的是,不论是怎样的环境,积极正能量的引导,良好的言传身教,这些是可以有的。在很小很早的时候,就应该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教导,让他明白事理,让他感受到爱。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要求,对于有些家庭、父母,大概是太苛刻了。
我不止一次的想,为人父母者,如果不能尽责,至少要做到言教,否则,就不配有儿女,也就不配为人父母。
写亲情的文章还有,如《过火》中爸妈带“我”去过火,在《刺青》中跟爸爸去打猎。
还有一类写自然,花鸟虫兽的文章。比如写松鼠,写茼蒿花。也感到特别有意思。并且让我去观察茼蒿花,认识了野姜花。我是一个特别热爱大自然的人,每时读这样的文章,仿佛跟着文字走近了草木花鸟的世界。
像这些文章,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不是真情流露,怎么可能骗得别人的感动。
另外,其中读到:
“母亲常说:‘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在梦的远方》”
“父亲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父亲的微笑》”
这让我想到写作。二年来,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作家,仅仅日更是不够的。有人说,日更多么的难,多么的不易。实际上并非这样。仅仅日更并不难,难的是写好,出成绩。要想收获,“天天下田”是必须的,而过程必然是用心耕作。我知道,我用的心并不够,远远不够。
读的书少,人生经验的浅薄,匮乏欠缺的太多。没有一个好的根基,怎么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林清玄父母的话,是鼓励坚持,只是他们把下功夫的话省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