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醒来的有些早,但又不想起床。忽然想起,昨晚鲁迅的那篇《伤逝》还没看完。于是,又打开手机,继续看。
这篇故事篇幅不是很长,所以,总共没花多久就看完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涓生和子君,讲述两人的爱情以悲剧收尾。
两人相识时,子君是个热血女青年,不顾家中一切的反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穷书生涓生。
子君说了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那个时代,女性在新思想影响下的行为。这是女性的觉醒,打破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女性没有追求选择爱情的权利。
这是进步,只可惜,最先领悟那新思想的先驱者们,大部分的结局都不太好。
子君为了心中纯粹而美好爱情,和涓生一起同居在了吉兆胡同的一间小屋里,开始了他们的小幸福。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贫穷的生活似乎撑不起他们的爱情。
子君,每日开始被家务缠绕。原本,身上散发的那种稚气和灵气,渐渐被困窘的生活磨掉了。
涓生开始对这种生活有些抱怨。涓生对子君有了别样的看法,感觉子君不再是当初那个活力四射的子君了。
让涓生着迷的笑容从此在子君的脸上消失了。
涓生觉得,整日待在平淡无奇的家务中的子君,已经成为了他的烦恼,子君不再是涓生心里的那个新时代女性了。
起初,涓生还没明着抱怨。但时间一久,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
终于,有一天,涓生还是对子君说了那句话:我已经不爱你了!
对面的子君,没有大哭大闹,默默离开了那个承载他们爱情的小家。
涓生从未想过,自己说出的话会对子君有什么影响。从未换位思考一下子君的感受。
没多久,涓生在混不下去时,去拜访一位达官远叔,寻求工作时,得知:子君死了!
这时的涓生悔恨至极!
但,再悔恨又能如何?
子君再也活不过来了!
时光不可能再倒回,让我们重来一遍。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回来。
虽然,这则爱情悲剧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但在今天,还有很多类似的爱情,在不断上演。
爱情,在时间和生活的考验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故事中,涓生多次对现在表现出不满。涓生认为,一个人,必须得有一个固定的,属于自己的住所。另一半,必须得和自己有共同的话题。
爱情,需要两人不断的去创造新的感兴趣的话题或事情。
或许,这对吧,但我不完全赞同。
真正的,经久不衰的爱情,是必须经过生活和现实这一关。
比如,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
他们一起,经历了人生中最困窘,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这样的爱情,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个人,追求爱情,却不能接受对方某一方面的平庸,不能与之共苦,这样的爱情,悲剧是注定的结局。
如今,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涓生和子君。
比如,两人结婚生子之前,都觉得很完美。而结婚生子之后呢,双方的缺点都暴露了出来,但此时,很多人觉得忍受不了。
甚至,有种被骗的感觉。
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但却极力想让对方必须是完美的。却从未想过,自己其实也很不完美。
这是人自私的一面。
只有正视自己和对方的优缺点,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谈,爱情的危险期才能度过去。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人内心的欲望,对美好的事物的一种执着追求的欲望。
子君带着爱情中的遗憾,永远的离开了。
到最后,涓生总想着离开那个让他有些厌弃的家。但似乎,也没有因为失去子君而快乐很多。反而,在自己的良心债上添了一笔。
杨绛先生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