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咱们复习了一个星期,今天又开始上新课了,有点儿期待。 今天因为有点事,我是踏着铃声进教室的。 铃声毕,我向小朋友们道歉:“我迟到了,不管什么原因,都是不对的,对不起了。请大家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我来把课件打开。” 我不应该浪费大家时间,哪怕一点点。真诚的歉意,换来了安静的学习氛围。
2 学习《坐井观天》,读好课题中的井,后鼻音,说起“井”,班里很多小朋友都知道,实在“意外”。 一看“井”图,便知其意。图文对比,记忆字形,很是有趣。 拓展,其实是精神认知的拓展。 龙井,茶香四溢;油井,石油宝贵;天井,独特建筑,中国特色。 板书课题,问小朋友,你知道了故事写了哪两位人物?自然是小鸟和青蛙。 我板书这两个词语,发现只有少数几个跟着我一起写字,我大家赞赏:“老师不提醒,就能自觉跟着老师写字,这样的小朋友,一定能够学得很好。”赞赏,总会引来很多“跟班”。 “小鸟和青蛙之间,究竟发生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来读一读。”
3 第一自然段,两位小朋友能够读得非常正确,十分流利。我赞美他们标点停顿特别好。 读后知道了什么? 结合课文插图,理解“井里”“井沿”,结合图片还不够,我用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围城了一个圆,做井口,请小朋友指一指井沿在哪里,葛灵菲面带笑容,用稚嫩的手指指着这个“圆”的一点,我诧异地问:“井沿,就是这么一点吗?”于是,她的手指,在这个“圆”的好几个地方点了下。其他小朋友急了,直接就说,那一圈都是的。 对了,对了。 我出示沿在字典上的三种解释,让他们选,这有何难度? 那么,沿的第一种意思是顺着。怎么让他们懂得呢?我看到地面上有直线,这直线正好在第二组和第三组之间,十分清晰。我就沿着这条线边走边说。沿,就是顺着。 “沿”这个生字的书写,一定要教,我重点放在第五笔的笔画上,要念得出名字,写得正确。小朋友好好地在书上描一遍临写两遍,光说不练假把式嘛! 我板书:井里 井沿 4 青蛙在井里,小鸟在井沿。他们俩都聊了什么呢?大家看看,他们一人一句,一共几个来回。 我们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浏览下去,发现很有意思的是—— 青蛙问——小鸟答。 青蛙说——小鸟说。 青蛙笑了,说——小鸟也笑了,说。 他们俩就这样聊天,一人一句,三个“回合”。 我们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朗读。 第一回合——问与答。 先要读准,主要是读准,难点在于两个儿化音“哪儿”“点儿”,只有反复领读,小朋友掌握得更好。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他们知道了什么呢? 渴和喝,两个字都是生字,需要明白意思。 渴,口渴的意思就是——口干,朱靖宇竟然还知道口干舌燥,很是了得。 喝,为什么是口字旁呢?解答自然不在话下。这样问,主要是为了记得喝的偏旁。怎么记住这两个字呢? 有水能解渴,渴是三点水。 用口才能喝,喝是口字旁。 如何才能写好这两个字呢?我引导他们观察这两个字的右边写法上有什么,两位小朋友说出了两个不同点,这时,我大家赞扬:“你们能够发现两处不同,如果你们继续观察比较,一定会发现更多。大家在写字前,就得这样细致地观察。” 哪位小朋友,再来朗读。这次,我发现薛玥凡朗读得特别好,原来读得太快。这是因为在她朗读前,我提醒她读得慢些,我指出她在小打卡中读得太快了。(她“解释”说,妈妈的手机只能录制一分钟,所以她得读快些。)原来如此,我提醒她能读多少就读多少,不要急。 放慢速度,果然读得很好。 第二个“回合”。指名朗读,“哪”字没有读准,我指出,这与刚才的哪儿的哪声调不同。请小朋友示范,领读。 读了这两自然段,他们知道了——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请小朋友说说这是什么意思,他们竟然都懂。 “天无边无际”。“无边无际”,就是看不到边。哪些东西是无边无际的呢?不提供图片,我们班的小朋友也能想到草原、大海。而,天自然是无边无际的啊。 拓展ABAC的词语:无忧无虑、无影无踪,无边无际,其实就是无边际,无忧无虑,其实就是无忧虑,无影无踪,就是无影踪,或者说无踪影。再拓展自由自在,小朋友想到了自言自语,自作自受,自生自灭(这个是葛灵菲说的,看来读书很多啊)。 第三个“来回”。这里有个“小插曲”。书上是“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课件里做的是“一抬头就看见天”,一连两个小朋友读的都与我课件不同,我还以为他们读错了,当场指了出来,说他俩都弄错了。结果有小朋友说书上有“能”这个字,看来是我弄错了。这小插曲,让我们把“弄错了”顺便搞明白了,错出来的便利。
5
我们来“回读”课文,读一读,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
请同桌两个人,对读下。
最后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我采取填空的方式,效果还不错——
小鸟和青蛙为( )而争论。
小鸟认为( ),青蛙认为( )。
讨论完毕,小朋友们开始书写生字,就在语文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