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事 (六):自行车的故事

最近上海为了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街道上可以看到众多自由行的自行车,诸如摩拜单车,OFO等等,给人的出行带来了很多便利。在小汽车当道的年代,还在倡导自行车的绿色环保理念实属不易。想当年自行车可是奢侈品,也不是每家人家都能有的。

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永久28寸的,什么时候买的我没印象,但是凭票购买那是肯定的。那时的自行车又笨又重,对于小孩子骑行有一定难度。但是为了上学,再难也要学会啊。那时上小学一般都在自己村里,离开家都不远,一般都在2公里以内。但是等上中学时一般都在镇上,如果步行的话就有点远了。所以学会骑自行车,那当然是最方便的,而且当时会骑自行车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当时在农村的孩子学骑自行车就是在这种笨重的自行车上学会的。当时的自行车主要用于装载东西用,往往会有一个宽宽的后座,在两边可以挂靠东西或带人。而当年农村的大人们都忙着生产队的活,哪有闲工夫像现在的父母那样,陪着自家小孩学骑车。但事在人为,单人学习方法还是有的。在这种自行车的后座上绑上一根长扁担,先把自行车推到农村的打谷场上,那里地方大,一般也没有什么人来人往或汽车穿行,一旦感觉自行车要倒了,把车往旁边一推就可以,扁担会撑在地上,车子也不会摔坏。学的时候先学会溜车(农村人称之为荡车),就是一个脚,往往是左脚,搁在踏板上,右脚狠命往地上蹬踏,车子动起来以后,右脚缩回,双手把着车龙头,保持这样的姿势往前行,如果这一步会了,那说明你的基本平衡能力已经有了。然后在溜车时把右脚伸过三角档,把右脚踩在右边的踏板上。那时人都还矮小,车子都有一个很高的杠子,不像现在的一些女式车,没有横杠直接可以跨过去的。一旦伸过去以后,就可以开始骑行了,当然这样的方法只能踩半圈的,脚就比较累。就这样的姿势,我们当年还骑到了镇上(来回8公里,那时也是壮举了)。等这样熟练以后,就可以采用上上车和后上车的姿势坐到椅垫上,可以正常的骑行了。个子高的孩子就有优势了,而个子矮的话,脚碰不到踏板,那就拼命降低座垫的高度,如果还碰不到,那只能不坐座垫,人跨在横杠上骑行了。那姿势现在看来是有点滑稽,但骑车的那种感觉不是能用言语来形容的。

我是小学三年级学会了骑车,上初中时还骑着老爸的旧车上学。遇到晴天,骑车的感觉那时无与伦比的,但如果遇到下雨天,那就很狼狈不堪了。那时还没有雨披,更何况从我家到石子路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往往是泥泞的小路或田埂,那只能是车骑人了。当年幼小的我,为这事也不知道哭过多少鼻子,车子太笨重,小孩子扛不起来,上课又要迟到了。父亲又不在家,那个囧啊,幸亏有村里的叔叔大伯们帮忙,才能把这旧车扛到石子路,一手撑着伞,骑车上学。

到了初三,家里经济条件改善了,到周浦的小上海买了新车,那个骑得爽啊。这辆车陪我骑过了初中,高中。

除了骑车上学,骑车的最大用处就是帮助家里装载东西,诸如农田里收割的稻谷,装袋后,挂在后座的两端骑回家;鱼塘上抓获的鱼放进水桶,挂在后座两端运输到集市上去卖等等。。

如今家里也买过多辆自行车,小孩子也在我辅导下学会了骑车。自己买的公路车,在假日的闲暇之余,和同学、朋友骑行在乡间,一起回忆着少年时的幸福艰辛时光。

童年记事(五):理发          目录      童年记事(七):种蘑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缘起 马未都先生在他的博客上连载了一个叫做「旧物」的系列文章,提到了以前经常用到而今很少再用到的很多「旧物」。我的...
    继续海阔天空阅读 782评论 0 3
  • 作者□童国强 杭城的街头,或整齐或散落地摆放着共享单车。红的摩拜、黄的ofo、蓝色的小鸣、绿色的酷骑……不...
    童国强阅读 1,422评论 1 4
  • 如果说从去年到今年有什么事儿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我觉得共享单车应该算是一件了。从摩拜开始在朋友圈出现,...
    爆米花儿好美阅读 445评论 0 0
  • 女儿四岁半了,开始练习骑两轮自行车了。 我煞有介事地准备大干一番,为了的是记住参与孩子成长的快乐。我把那辆尘封已久...
    点点思绪阅读 1,301评论 0 2
  • 河流无声地咆哮 吹垮记忆的哄闹 平静地河滩上 跳动着渴死的树枝 纪念着冬天的死去 还是春天的偷生 树的枝桠戳破了银...
    时间的尘埃里阅读 253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