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教室里读书,同一波老师代课,甚至同食同宿,可为什么孩子的成绩都不一样,有的特别优秀,有的就是差生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
有一种观点把责任归咎于家长,于是家长成了众矢之的。学校定期举办家长课堂,把那些差生的家长进行集中教育。家长为此叫苦连天,学校和家长的关系日渐紧张。
很多人把成绩差这个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批评家长不每天检查作业,批评家长不定期与孩子做深入沟通,批评家长和孩子对话时语气不温和……人们都焦急万分,到处地找问题找原因,结果却仍是差强人意。
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人能够有一个定论。我觉得,与其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导致人们的“碎碎念”,不如把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解决。
大家都知道,关于家庭物品收纳的学问,有一个很时髦的办法,叫“断舍离”。就是甄选出日久不用的东西,进行果断的抛弃,只留下最常用的物品,从而杜绝家庭物品之乱,让家庭秩序井井有条,便于打扫便于生活。
我认为,“断舍离”这种思想观念,不仅仅适用于家庭物品的收纳,它最关键的用途,是个人心绪的归纳整理。
成绩好的孩子,天性在心绪整理方面,具有“断舍离”的思维方式。他的思想能够迅速从来日常琐事中脱身,不纠结不暗恋,不把生活中任何情绪带到学习中去。他们能够在学习时及时腾空思想,从而保证知识能够顺利进驻到思想里。
也正因为他的“断舍离”思想精明独到,他才能够在同学中间脱颖而出,也才能够在将来功成名就后另择他乡高就。到那时,乡愁就是一张张票根,而不是朝夕相处的真实的家。这也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孩子出国留学后,能够做到不回来建设祖国的根本原因。
那些成绩差的孩子,因为对家庭和家乡,在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依恋。他们常常被日常琐事占领了整个头脑,学习内容很难挤进去进驻到他的思想里,所以他看上去很努力,却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也正是这类学生,没有特别过硬的本领,没能耐去易地而居混一碗饭吃,所以他们大多数滞留家乡,为家长的繁荣富强做着踏踏实实的增砖添瓦的工作。或者说不是没能耐没本领的原因,仅仅是心里舍不得家庭家乡,他们就毅然决然地回来,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上。
再往后推理就不难看出:这些人的后代,大多数也因为天生的遗传因素,在心里深深迷恋家庭和家乡,无法在思想上达到高超的“断舍离”水平,于是他们也像前人一样,在故土难离的情怀中奋斗终生。
断舍离的成功,就是能够及时迅速地抽离自己的思想。做不到这一点,所有的付出都是妄谈。但真的要做到这一点,可真心不是老师讲课和家长督促那么简单。外力再大,也难以影响一个人内心的取舍。
但努力终归是没有错的。在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努力的情况下,一定会有一些进步。说这些,就是不想让大家一边努力一边彼此埋怨。
人生苦短。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和和气气地共同努力,珍惜彼此之间时间有限的相处,现在彼此谅解,将来握手言欢共忆往昔,那么无论今后身居何处,都会彼此留恋彼此感恩的。各位同仁何必一定千般计较,互相指责伤害,让彼此都失去了人生的乐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