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与真我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就会失去自我感,因此我们必须要抓取一些东西来汲取我们的自我感,小我就产生了,它不停的向外抓取,只是为了加强他自己的真实性,好继续苟延残喘的活着。
大部分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开始于青少年时期,那个时候,发型,服饰跟不跟得上潮流,是自我认同的一个标杆。
现在的孩子可能还有手机,名牌,拿了最新款的手机自我感觉就不同了,穿上名牌的服饰,背也就挺得更直了。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没有告诉孩子们他们真正是谁,也没有教他们如何从内在汲取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认同和肯定。
为什么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快乐,但真正幸福快乐的人却这么少?
刚才我们说大部分的身份认同是始于青少年时期,但是如今,身份认同,可能从幼儿就开始了。
向外求的时间提前了,报各种的班,更早的走上了舞台和比拼,从小就追求更多的关注、看见和肯定,于是被看见就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内在需求。
小我的自我认同,就从幼儿时期,家长、老师、社会的肯定、赞扬种下了种子。到青少年时期服饰、朋友、品牌。然后出校门以后自我的认同就变成了工作,房车、配偶、孩子等等。
越向外抓取,我们就离我们的中心,也就是“真我”越来越远。小我不断向外抓取,而且它进一步的与它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同频。
比方说,有些人就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是他们身份的一种认同,如果此生不控诉那些所谓迫害他们的人的话,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然后小我也完全的认同我们的思想,完全相信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是对的,都是真的。
有些人对自己的遭遇或者疾病的认同,比如有些人认同于自己,是一个不被爱的人,有些人认同于癌症患者的角色,有些人认同于自己,是婚姻失败者。这些角色加强他们的自我感,获取一些关注,然后才确认自己的存在性。
有些人认同于家庭、事业、成就、财富是真正的自己,但当疾病、意外来临,那些自认为“拥有”的东西,可以一瞬间被席卷一空。
而我不择手段的去认同各式各样的事物好,延续他的存活。在我们生活中,有些小孩,会为了一张纸,打成一团。就是因为他们认自我认同了,这张纸是他们的,别人拿走了这张纸,就是对他们自我的一种打击。
高速公路上的很多命案,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冲突都是因为自我认同,觉得自己受到了侵犯,或者是觉得自己是对的。
觉知是破除身份认同的第一步,要放下身份认同是很难的,“看见”是第一步,先要看到自己认同于某样东西,也许没有办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能够彻底了解到,认同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自己,也不属于自己,就可能从这个向外追求的噩梦中醒来。
只有找到自己的终极追求,才有可能收获真正的喜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