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某个春夏相间的日子,不记得到底是什么季节,只记得那天天很暖,风很热,路边还有郁郁葱葱的白杨树。母亲手牵着我去上学前班。那一年,我六岁。
去学校的路上,母亲拉我到商店里买了几个2毛钱的田字格作业本子,还买了一包两块钱的苏打饼干。我撕开袋子取了一块,塞到嘴里,没有嚼出什么味道,感觉还不如刚出锅沾了白砂糖的馒头有滋味。到学校后,分了同桌一块,他说好吃,于是我分了一些给他,剩下的给了其他小伙伴。
学前班在老家县城旧水泥厂附近的一个巷子里,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平房院子。院子里没有任何儿童游乐设施,正屋里摆着三四排桌凳。教学形式就像现在的托儿所一样,老师是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主要帮人看孩子,偶尔也会教教拼音和普通话。
去学前班的路上要跨过一条国道,穿过去就是县城。在国道一边有许多小商店,供来往的长途货车、长途客车购买吃喝。还有好多小商贩在路边摆着冰柜售卖卖冷饮、雪糕。
我那时候最喜欢吃的是一种五毛钱的小火炬,一个袋子里装有两支。放学回去的路上,常常会缠着母亲买一份给我。大概半个小时的路程,在路上我先把最上面的巧克力奶油,还有奶油上面的小瓜子仁,一小口一小口的吃完。吃到最后,只剩下尾巴上,面皮包裹的手柄,这时候也被捂热了。里面的奶油被外头的面皮充分吸收。我小心翼翼撕掉外表的包装纸,然后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凉凉的奶油的味道,大快朵颐。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上着班。看到早上发的一包苏打饼干,一盒牛奶 。看到桌上的苏打饼干,黄白色的外包装袋,里面用塑料透明软盒装着二十几块长方形的苏打饼干。我一下子想起了那个母亲送我上学前班的午后,买给我的苏打饼干也是这样的包装。我拿起一块,嚼着还是没滋没味。熟悉的味道。
在我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曾经一度嫌弃父母没有给予我好的成长环境,甚至没有给我好的身体条件。
我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子,再也不会那么容易就被一支火炬所满足。即将奔三的我,明白了又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又有那个父母不是第一次当别人的父母呢。
在成为你的父母之前,他们首先是自己,然后是你妈妈的丈夫,是你爸爸的妻子。最后,才是你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