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币问时,发现一个比较冷门的项目“zilliqa”,怪异的拼写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为了节省手机电量下文中就以字母Z来作为项目简称。
基本资料
Z团队成员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NUS),CEO是该校的Xinshu Dong博士。顺便提一句该校的世界排名可比清华还高,所以技术实力值得信赖。
采用的是改良版的实用拜占庭容错(PBFT),想了解具体过程的可以通过ceo博客了解,地址:https://blog.zilliqa.com/tagged/chinese(需要科学上网)。
但是项目宣传力度稍显偏弱,推特的关注人数为2.92万人,reddit为5281而medium仅为618人。一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模样。
因为现在还是以太的代币,比较容易查询到持币地址,总共2万出头,即使考虑交易所地址的影响,还是显得略少。
图中看到总的代币供应量是126亿,以现在0.4元计算总市值接近30亿人民币。
代币释放规则
ZIL代币除了众售及其他项目支出以外,仍旧留有40%的挖矿奖励,奖励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0年内递减。在前四年挖掘大约80%的代币,在未来的六年内挖掘其余的20%。 代币的奖励将是“平滑”的,因为在一定数量的块之后,块奖励不会大幅减少。块奖励的平滑减少意味着网络哈希率可以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而稳定。相对而言挖矿是一个较为缓和的通胀过程,不会对代币市值造成巨大冲击,在公链性能能够达到预期的情况下,随着更多的公司利用Zilliqa底层链搭建自身应用,代币价值将会逐步提升
特色
采用分片(shard)技术,解决高并发问题,经亚马逊内部测试网测试,它每秒实现的交易量突破2488笔,是比特币和以太坊每秒交易笔数总合的100多倍。
原理如下:
Zilliqa将自动地把该网络分成10个、每个包含100个节点的分片,且所有分片可并行地处理交易。如果每个分片每秒能处理10个不同交易,则所有分片每秒可一并处理100个交易。
有点像孙悟空拔下猴毛变成千千万万个自己一样,各个分片之间分摊任务相互协作,加快了系统的处理速度。当要扩展系统吞吐量时,只需多增加分片就好。避免了现在比特币和以太因容量不够,而导致系统拥堵和手续费高的问题。理论上只要节点够多,达到现在信用卡的交易速度完全没问题。
这种技术架构,实现了系统的可扩展性。想要增加系统吞吐量时,只要线性增加节点就好,避免每次都要去修改基础代码的囧境。因为是新技术所以还存在可行性和安全性的潜在问题。不过对照其豪华的开发团队,应该都不是问题。
近况
前不久Z的公测网络上线运行,其代币价格也应声上涨到历史高点。
同时也加大了宣传力度,前不久还去清华大学做了演讲。接下来除了继续完善系统外,还会在dapps上发力。顺带提一句Z有自己的开发语言:Scilla。根据官方介绍将会推出一个编译器方便大家把Solidity编写的应用程序可以轻松转到Scilla上。如果真能无缝转换,那将极大程度完善系统生态。
小结
这是一个稍显学院味的区块链项目,技术原理很具创新性。依靠强大的研发团队,实现项目构想应该不成问题。软肋是项目运营,能否吸引足够的节点和开发者存在问号。
2018是公链竞争之年,下半年明星项目EOS也将上线,Z能否杀出重围还有待观察。建议大伙也在暗中多多观察,项目还是具有黑马潜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