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6G152班班会分享“执行”】
大家都知道,行动三角形,收集,排程,执行,是无论在叶老师的哪种课程里,都是首先抛出来的概念之一,是大家最先熟悉和学习的概念。那么为什么要在一个月结束后重新讲执行?
我的理解是:当一个行为成为一个习惯时,你会变得没有刚开始那么情绪高涨,甚至开始感觉乏味无趣,最终完全丧失动力。就像经济法则里的“边际效用递减一样,你的热情也是递减的。所以,为了给大家鼓劲,在一个月践行之后,我们要回过头来,不忘初心,审视自己。
我所理解的执行,是把目标变现的能力。即按照既定目标去做事情。
在践行中,我遇到了这种情况:确定了三只青蛙,但是总是没有做或者做不完。
这个问题就是执行力不够。这只是表象,我们要追踪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
其本质是自控力不够。自己控制目标的能力不够。
如何避免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多少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总是间歇性斗志昂扬,持续性的萎靡不振。目标再伟大,计划再周全,落实不到位都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是现实太骨感,是你根本就没全力以赴过!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不展开跟大家讲其他执行的方式和方法,而是以我理解的执行和目标的关系。
叶老师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执行出了问题,而是一开始,我们就选错了方向,我们的目标设定出了问题。
在执行前,回顾初心,我们的目标还在吗?我们对于目标的渴望还在吗?
第一,目标是不是过大?超出了能力范围?未来是否遥不可及。
解决的方法,拆解目标。
第二,目标实现周期是不是过长?导致看不到希望
解决方法,设置“里程碑”,为自己每一个小成就喝彩。如果你觉得对这个目标有些懈怠,可以试试列举好处清单。
即叶老师在三堂课的最后一节,放过一张ppt,我觉得特别好,写出目标的类别,目标期限,目标计划,并且,很关键的,写出目标的关联程度。如果一个目标的达成能够促成其他目标的实现,岂不是很好?可以以此来判断你n个目标里面,不一样的重要程度。把关联性强的提前。
第三,目标太low。
这个太low,不是指目标定的低。而是指对目标的理解太浅,没有深入思考你在潜意识中为什么想要这个目标。做事情,先有意义,再有条理。要把目标赋予意义,把它放到你的人生五万米高空中去俯瞰,提高对目标的认识深度。
所以,通过以上三点,我调整了自己的青蛙。有时候减少到一只,有时候,把一只大青蛙拆成三天,有时候,青蛙实在太大太丑不想吃,我就追问自己,为什么这只青蛙一定要做,做了我能从中收到哪些益处,这样,慢慢的,我对于三只青蛙的把控也越来越游刃有余了。
所以,以上是我通过对每天排程的执行,三只青蛙的实践过程,梳理得出的执行与目标的逻辑关系,也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分享。
当我们懈怠的时候,当我们执行不到位的时候,回过头,深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