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2016年12月13日连续带着孩子读经到23天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对于带着孩子读经心态发生了改变。
从一开始对孩子,心怕他跟不上,又是哄,又是批评的状态,持续到现在,我读着读着,他有时候跟得慢(有时候走神去了,或者玩东西,或者没有东西玩就东摸西摸……),需要提醒才回神儿,我反而没有那么焦虑了。我感到爸爸每天晚上带着他读的时候,也变得宽容很多了。难道经典有神功,我们的情绪都变好了。
我越读反而越容易沉浸在理解和分析的思考里。之前有人说过学国学的人脑子比较乱,思维不清晰。那应该是没有学好的,有些人虽然出了书,写了对经典的解释,但是越解释让人越糊涂,这是真有其事的。
读《中庸》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古人的书是非常严谨的,逻辑也是很清晰的。
对于《老子》、《易经》之类的解读不准、逻辑不通,估计是本身经典的传承中就存在了文字的差缺和偏差,有的人并没有去认真思考,所以光从文字看,难免乱了。
再回到孩子身上,4岁的小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是10分钟左右(除了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物)。所以在读书这项暂时没有进入到心流阶段,需要意志力完成的任务中,走神也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宽容地让孩子边玩边读,只要跟上就好。
突然打了一个寒颤“跟上就好”,又让我们处于舒适区了,当然不能止步不前。我们自己爱读国学了,这是好事。但是对于孩子的引导不能止于此。下一步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孩子指读。
爸爸说让孩子增加成就感,到周六的时候就让孩子领着我们读。这个是目标,能到达这个水平,孩子的专注力和意志力品质一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继续鼓励,增加孩子的成就感。琢磨一个Q成长图给孩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