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心理学范畴的学习到现在,经常会听到关于“知道”和“做到”的分享。在谢峰院长的分享中,把它区分为“学”(知识的录入)和“习”(转化为行为)两部分。
我本人一直好像是特别“知道”的样子,而且也在跟别的同修分享时,用这个理论支持对方。可看到一些同修“原地转圈”,无法开始“做”的部分时,心里真的特别着急。
最近的一个修炼行为的发心,让我本人准确地感受到了这两者的区分。
上面是我自己的公众号“洁解结”早起的打卡记录。起因是:一次学习中,我认识了周老师,他在而立之年,事业转型过程中真的是“做到”了很多。我发心跟随他的行为---每天早晨5点起床。我开始的那天,他已经有80多天了,而他与我分享,他准备学习他的一个朋友,30多岁18年早起。
我前期准备自认为很充足: 下载相应的APP---打卡;写下类似的宣言---给自己的小鱼;找到早起的价值---每天早起两个小时,全然读书半小时,这相当于我增加了我生命的宽度和长度;为了计划的落地,我还找到了检视的方法和检视人---微信朋友圈和两个闺蜜……
我用尽我的所学把计划做到“天衣无缝”。而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第三天我就起不来了。我给自己找了很多借口“上课辛苦啊!”“晚上睡的晚了!”“白天助教太烧脑,要好好休息”……
通过学习我们都知道,行为是想法的执行!可是“从知道到做到,真的很遥远,并且需要很多的因素”!
没有“做到”,是唯一呈现的结果。
于是我静下来分析我需要调整的地方: 在价值部分,我做的不够清晰,跟自己的挂钩不是特别精准,别人要的,不见得是我要的;检视人部分也是太过保守,我们常常会在支持别人的时候告诉对方“来吧,做不到发200元红包!” 可我本人的时候,我并没有计划这部分。所以在检视部分,我需要明确“做到的奖励和做不到的提升方法、惩罚途径”。
人生是一条修炼之路,边走边练吧?用今天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一句话结尾吧“想---全是问题;做---才是结果”。《五点读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