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小说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给后人印象最深刻的也是《红楼梦》。《红楼梦》的出现是小说的一种革新,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此外还产生了一门专门研究其的学问——红学。《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小说的最高峰,是一座辉煌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的精神资源。由此看来,《红楼梦》的存在意义重大。
《红楼梦》在曹雪芹的手里只写到80回,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那时的题名为《石头记》。后面的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的。《红楼梦》全书120回,是程伟元和高鹗将前80回与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书名才定为《红楼梦》。《红楼梦》有两条线索,一是贾府的衰落,二是宝黛钗的婚恋。其情节是围绕一个家庭展开的,并且有相当丰厚的意蕴。《红楼梦》的创作开了以后小说创作的先河。曹雪芹的创作离不开他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这些都融入到了《红楼梦》中,此外曹雪芹描写的《红楼梦》中对象也融入了自己充沛的感情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作品中流露出的难以遏制的忧伤和忏悔,也为中华文化系统添加了新色彩。
庚辰本的《红楼梦》的开篇有一段表白说明了曹雪芹写作小说的理由,他声称写作只是为了几个普通女性;同时又表明小说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而且是自己的过失有关。这种写作理由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红楼梦》的与众不同。《红楼梦》围绕一个家庭展开,沿着贾府的衰落,宝黛钗的婚恋来进一步展开描写,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悲剧世界,以及在全书中一直若隐若现的末世感。贾府由盛转衰,以及作品中人物的遭遇。一些情节的描写都在暗示着贾府衰落,但是作品中的人物,如宝玉却只顾自己玩乐,无事忙,是“富贵闲人”,让人钦佩的是他的痴情,不仅表现在对黛玉的钟情,还表现在他对一切少女美丽与聪慧的欣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这种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罕见的,特别是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在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离婚率也不断上升,还有谁能像宝玉那般痴痴地专注于黛玉。在现实的逼迫以及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宝玉被稀里糊涂地于宝钗成亲了。这其中不也预示着当今社会的婚姻状况——慢慢地屈服于现实,看重家境,财富多寡,而缺失了真正的感情。
林黛玉一直被认为是娇滴滴的美人儿,如果放到当今现实世界中是活不长久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黛玉太过于敏感了,情绪变化多端,整天闷闷不乐,想得太多。但凡有一点不如意的事,就要哭一番,眼泪就像永远也掉不完似的。作品中说黛玉是一个美丽而聪慧的女子,她的聪慧是我们当今时代的女子所不能及的,她有满腹才华,只因是女子,还有那传统道德束缚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对她才华的一种不公对待。黛玉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这并没有让她摒弃自己的任情率性的个性,而是继续保持自然的性情,保存了较多的自我。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现实生活,如果让我们过寄人篱下的生活,我们还能够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顺从,趋炎附势,极尽讨好别人,,渐渐的失去自我,犹如一个傀儡。为什么会这样呢?同样的情况,现实中的我们却做不到像黛玉那般保持自我,这正是我们缺失的率真个性,我们被现实束缚住了。
再看看薛宝钗,宝钗是一个美貌而性格温顺的少女。她宽厚豁达,从容大度,言谈举止从礼合节,真是一个现实中的“乖乖女”。再仔细看看,也可以说是“圆滑”之人,对长辈,她奉行“悦亲”之道,事事让长辈高兴,但不盲从,当长辈们犯糊涂的时候,她也要规劝。可以说,对于人际关系,她处理得很好,能够从容地应对,还有她心胸宽广。因此,她博得贾府上下一片的赞扬。她不是实实在在的传统女子,但又一直用传统道德约束自己,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规劝黛玉“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最怕看了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她认为男人们应该读书明理,辅国安民,所以规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在爱情上,她明明对宝玉情有独钟,却将这种感情封闭到庄而不露的地步。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宝钗这样的人,处在这样的时代,就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要我们去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我们的。
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时代,有些道理是亘古不变的,我们要懂得他人,要坚持自我,坚持真爱;要体贴他人,为人处世要懂得察言观色,做事要厚道;做人要豁达大度,刚正不啊;得饶人处且饶人。此外,《红楼梦》中出色的人物其实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写照,真善美都在其中,继续解读其中的意味,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不一样,只有每一个人自己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