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就是更深层次的害怕。害怕到了极点,就变成了恐惧。想想电影里那些恐惧的眼神,就知道什么是恐惧。
恐惧是一种情绪,是情绪,就没有好坏之分,它就是它,客观存在。存在就是合理的。
恐惧可以保护我们免受危险,比如害怕被老虎吞掉,看见老虎就拼命奔跑。恐惧,保护我们,在关键时刻启动我们的应激系统,瞬间在周身围起一层保护膜。
但是,我们人类总会把恐惧这种情绪扩散蔓延开来,没必要恐惧的事情也过分恐惧,仅仅因为一次害怕的经历就上升为恐惧。比如,小时候经历过一次地震,后来就天天害怕地震,怕的无法正常生活。比如,小时候经过过一次火车出轨,后来就再也不敢坐火车。比如,小时候妈妈抛弃过自己,长大后就再也不相信任何人。比如小时候,被打击被否定,长大后就特别害怕被否定。
今天想谈谈这个不健康的恐惧,那些危险未必就存在。以我自己为例,我回想了一下自己为什么不敢自由伸展放飞自我,主要是源于内心的恐惧。到底在恐惧什么呢?
在单位,我不敢特立独行,不敢为所欲为,只敢规规矩矩,因为害怕被贴上“我不好”的标签,害怕不被认可。只敢做和别人一样的事情,甚至连思想都不敢胡思乱想,你只能想学生作业和学生成绩。
这种害怕已经上升为恐惧了,要不然也不会如此苟且猥琐。
为什么我会如此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好呢?因为从小缺一种心理营养,自我价值感。小时候就没人夸我啊,谁也没说过我是一个好宝宝呀,我这辈子做的事情都是在向别人证明,我很好,我是个好宝宝。
对,一直在证明,从没停止过。
所以就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啊,很累,但是习惯了,就不觉得累了,因为我压根不知道活在自己里是种什么感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就好比,我从来没有吃过面包,我就只觉得窝窝头好吃。
那么针对这种“恐惧别人不认可你”的情绪该怎么破呢?很简单,就是拿回自己的评价权,我自己值多少钱我自己说了算,我不需要通过你的嘴巴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我本来就很好,你夸不夸,都不影响我的价值。
当然这里面还有个现实检验能力的问题,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尽量中正客观,你说你自己能力堪比奥巴马,别人也不信,还会说你神经病,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把握,然后再通过外界的回馈确认一下,久而久之,你就真切的知道自己的具体价值了。
就怕啥,自己完全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估,一心跟着别人的嘴跑。
我呢,现在做的很好了,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给自己定位非常清晰,我就是一个差不多老师,所以我也不期望别人给我高评价和高期待,那么我就不会介意别人说我不好啊之类的。我很清晰自己的水平,那么你吹嘘我也好,贬低我也好,我都一笑置之。
那么针对这个问题,该如何教育孩子呢?答,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个信念,你是一个好宝宝,你生而美好。别人对你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你要相信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你才是你自己的主人,爸爸妈妈主宰不了你,老师也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觉!
这也是股神巴菲特的父亲教育巴菲特的至理名言。
接下来谈谈感情当中的恐惧,我谈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在这段恋爱中,我知道他的软肋,他知道我的软肋,吵架的时候总是彼此拿这个软肋作威胁。
只谈谈我的软肋,我的恐惧。在感情中,我最怕的是,你离开我。所以我最受不了的是,你再怎么样我就离开你!
听到这句话我就崩溃了,就不敢再作了,就立刻怂了,服软了。
为了对方不离开我,我什么妥协都可以做。只求你不要离开我。
这又是什么心理机制呢?这也是小时候的一种心理营养的缺失,安全感!
有人说,有一种妇科疾病叫:缺乏安全感。
为什么恋爱中的女人动不动就说,我没有安全感,我希望对方可以给我安全感。
安全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底层的东西,我们连这个营养都没有汲取够,谈什么自尊自爱自我价值。
安全感怎么这么稀缺这么致命?因为小时候妈妈没有给我们啊,妈妈动不动就说,你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你再闹,再闹妈妈就走了。
所以我们为了讨好妈妈,就变乖了,变得没有需求了,因为我要活下来就必须妥协。
那么如何破这么怪圈呢?首先,肯定自己的价值,我除了这方面对你有需求,这方面不好之外,我还有很多你离不开我的理由。我虽然调皮,但是我可爱啊,你很喜欢我的可爱不是吗?
其次,就算对方离开我,我也没必要觉得天就塌了啊,回想一下生命当中还有哪些人哪些事值得我们去爱去温暖,“不要为了一棵树就毁掉整个森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你还有爱你的亲人,满意的工作,懂你的朋友。
我现在倒觉得,谁抛弃我我也不会抛弃我自己的,生命如此美好,不是吗?
再次,还有一个小办法可以缓解这种恐惧,就是当失去一个人的时候,控制住自己产生负面想法的时间,比如,只允许自己消沉五分钟,慢慢的,减少到一分钟,像赶走不喜欢的人一样赶走这些负面情绪。
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啊愤怒啊绝望啊。因为我们给与了负面情绪过多的关注,它才得以像野草般蔓延。这种限时思考法,可以使你打破这个“负面思考—感受—行为”的循环,让你重新取得主导权。
那么针对这一点该如何教育孩子呢?答,永远不要对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要时常给孩子暗示,妈妈永远爱你,妈妈永远不会离开你。
接下来谈谈恐惧改变。
我不是总害怕辞职吗,其实是害怕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不知道我除了这份工作我还能干啥,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不自信。
没了工作,婆婆还会不会帮我看孩子呀。
没了工作,自己会不会饿死呀。
没了工作,老公会不会不要我了呀。
没了工作,自己会不会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呀。
没了工作,是不是就会被歧视呀。
每个想辞职都不敢辞职的人都或多或少有很多恐惧,要不然早辞职了。
待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全,把自己处于未知世界、悬浮状态,不安全。
我最担心的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实现不了更好的自己。还是对能力的担心。
这种心理是小时候缺什么呢?就是小时候没人夸你行,没人说你是可以的,没人可以帮你,你只有靠自己。
长大后,不敢自己一个人面对未知世界,不敢一个人出国旅行,不敢辞职去创业,创业是陌生的。不敢去展现自己,展现自己是危险的。不敢离婚,离婚后的情景是不熟悉的。不敢这不敢那,不敢突破舒适区。
怎么破?首先,相信自己的能力,就算暂时没有能力,可以慢慢培养啊,谁又天生就厉害呢?就好比我,我写的不好啊,我不会心理分析啊,但是我这不是在慢慢学嘛。
另外要相信,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身后总会有同频的人在关注着你支持着你。在此,给我的读书会做个小广告,想和我一起成长的,加我微信821306453,我们抱团取暖。不收费哈。
教育孩子呢,就要从小灌输给孩子,面对新事物,你是可以的,这个世界上总会有朋友和你一起走,你永远不要担心没有支持。需要帮忙开口找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就这么简单。
最后,谈谈对愤怒的恐惧,虽然我对愤怒无感,但是还是说说。有的人面对愤怒,就吓得打哆嗦。
其实愤怒是更深层次的恐惧的一个外化,愤怒的人是最没有力量的,我形象的称它为“纸老虎”,一戳就破。所以,如果有人对你愤怒,你大可不必害怕,你可以平静的 问他一句:你怎么了?我好可怜你。
恐惧,这种情绪和其他心理因素一样,遗传,一般父母害怕什么孩子就会害怕什么。
就好比我妈妈害怕丢掉铁饭碗,我就害怕丢掉铁饭碗。我妈妈害怕出门,我就害怕出门。我妈妈不会离婚,我就不会离婚。
所以,父母成长才是最关键的。不是教孩子什么孩子就成为什么,而是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