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多么让人肃然起敬的字眼。斯大林曾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平凡的职业,却展示了老师伟大的人格。风华正茂的学生犹如盛开的鲜花,凝聚了老师挚爱的心血。每念及此,就不由想起四十多年前,在我就读的初中复习班里,担任语文教学的张老师。
我初中快毕业时,就发现学校多了一位新老师。他姓张,与我同乡,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佳。总是绷着个脸,不苟言笑,好象别人欠他两升黑豆钱似的。戴一副眼镜,透过镜片射出来的目光,总感觉很犀利。走路已显老态,有点儿步履蹒跚,看上去快六十岁的人了。不过,他没教过我们,对他的教学水平不甚了解。
我初中毕业,没考上重点中学,而被县三中录取(不是重点中学)。这就意味着考上大学的希望非常渺茫。于是我和家里商量后,放弃了去三中读书,决定复读一年。
秋季一开学,我如愿进了复习班。刚进教室,就听消息灵通的同学不无遗憾地说,担任我班语文老师的,就是那位刚调来不久的戴眼镜的张老师。同学们都表示很失望,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不象中年教师那样精力充沛。对他的教学能力也不知根底,真怀疑他能不能胜任复习班的语文教学。唉,还没上课就被兜头泼一盆凉水,失望极了。
上课钟声响了,同学们赶紧在各自的座位坐好。张老师手拿课本准时走进教室,班长喊了一声“起立”,同学们都“刷”地从座位站起。可让我感到奇怪的是,站在讲台的张老师,却迟迟不喊“坐下”,犀利的目光象剑一样射向后面,教室里一片寂静。
我感到莫名所以,扭头一看,见有三位同学正坐在那里小声聊着什么,完全没有注意张老师射来的严厉目光。后来,三位同学终于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赶紧不好意思地从座位站起。张老师这才喊:“坐下”。随后张老师意味深长地在讲台说道:“班长喊起立,你们不站起来,这不是不尊重老师,而是不尊重你们自己,不尊重知识,这说明你们并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张老师接着又说:“有人说复习班的学生多是学油子,不是真心来学习的,劝我别担任复习班的语文老师,以免费力不讨好,到最后落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但我不赞同某些人对复习班学生的评价。”张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又说:“我认为,既然来上复习班,那就是有上进心,愿意把学习搞上去。我希望同学们立下志向,奋发努力,不蒸馒头蒸(争)口气,争取向父母、向学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张老师的一席话,似和煦的春风吹暖了我的心田,使我倍感亲切,心里不由对张老师产生了几分好感。进复习班的第一节课,张老师就让我们见识了他的严厉和爱心。
紧张的复习班生活开始了。由于受一九七六年以前的“知识无用”论的恶劣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底子差得惊人。许多同学连最基本的给生字注音标调都经常出错。张老师通过教学,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不急不躁,想方设法以尽快消除这一现象。他别出心裁地想到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精心编写了许多类似“打油诗”的五言诗,可惜许多都忘记了。只记得一首:“叫声老翁(ueng)你试听,不要混把ong来充,只有翁瓮用着你,其它声母都用ong”。针对标调常出错的现象,张老师也写了一首诗:“a母出现直接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这些生动形象表达注音标调的诗,读几遍就能熟记于心。
经过张老师认真、细致的辅导,同学们注音标调后来都很少犯错了。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同学们一个很大的短板:作文水平太低。每次写作文都是抄报纸,千篇一律,并且篇幅短得可怜。针对这种情况,张老师明白不能象对待注音标调那样,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在一次作文课上,张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同学说:“从今天起,我建议大家开始写日记,并且养成习惯,一直坚持下去,这对同学们写作文是有很大帮助的。只要你们愿意写,我保证每篇日记都批阅,决不嫌麻烦。”一石激起千层浪,张老师的一席话,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同学们写日记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张老师说到做到,真的是每篇必看。批阅同学们的日记,都得利用课余时间,不难想象,这得占用多少张老师宝贵的休息时间啊!如此殚精竭虑,却没有任何报酬,但张老师却乐此不疲。
我就是从那时起,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可惜,大部分同学都没能长期坚持,张老师心里一定非常失望吧。
同学们对张老师越来越喜欢,看到他犀利的目光,也不再胆怯,反而增添了几分亲切感。他偶尔也和同学们开一两句玩笑,课余时间甚至还会和某个同学闲聊几分钟。有一次他向我们谈起,他担任县二中教师时经历的一件事。冬天的一个星期天,他回家办理一些事情,准备星期一起早赶往学校。谁知天公不作美,晚上下起了雪,不大一会儿,已是白茫茫一片。遇到这种特殊情况,他就是晚去一天,校领导也不会批评他。但张老师想,自己若不去,学生们的语文课就无法正常进行,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于是,星期一他起了个大早,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没脚脖的积雪,步行十五里准时赶到了学校。我想,张老师谈他这段经历是有用意的,是在暗示我们,对待任何事情,犹其当下的学习,要迎难而上,不能退缩。
我们对张老师的感情,起先是冷漠,后来是亲切。但张老师真正让我们受到感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
那节语文课,学的课文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讲的是,法国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母语的最后一课。张老师象往常一样,先要把课文朗读一遍,然后再给我们讲解此文的生字词、结构和中心思想。
他一手拿课本,一手扶着桌角,口齿清晰地开始朗读。当他念到“各位同学,今天是我最后一次教你们了。柏林已经下达命令……新老师明天就会来。今天是最后一堂法文课。”当念到这句时,张老师突然不念了。我不知何故,目光从课本移开,望向讲台。才看见老师哽咽着,眼里噙满泪花,嘴唇哆嗦着,再也念不下去。他猛地往讲桌一摔课本,泣不成声地说:“一九三七年的中国,情景就是这样啊!”他不愿在学生面前失态,转身快步走出教室。教室里一片寂静,似乎掉一根绣花针都能听得见。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深深地被震撼,我才发现张老师有着多么深厚的爱国之心和悲悯情怀啊!
过了一会儿,张老师重又回到讲台。他摘下眼镜,掏出小手巾儿擦了擦眼睛,又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才缓缓说道:“当亡国奴的滋味,象你们这样的年龄是体会不到的。只有象我这般年纪的人,亲眼目睹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大好河山,亲身经历那些悲惨的遭遇,才能深切体会到亡国的痛苦和悲哀!如今,你们能在和平的环境下安心读书,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接着,张老师用充满感情的语气,读完了《最后一课》。
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张老师无愧于此。他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顶天立地,有高尚情操的人。在茫茫学海,能遇到张老师这样的指路人,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时光荏冉,岁月匆匆,张老师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他讲《最后一课》的那节语文课,却成了我最难忘的一课。当时的情景,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至今难忘。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张老师,你的名字刻在了我的心里,将终生留存于记忆深处。
我们是当年的懵懂少年,而今都已近花甲之年。有些人事业有成,有些人人生平凡。但我们没有给你丢脸,都或多或少地为社会做出了一些贡献。这全赖你当年的谆谆教导,若没有你思想的滋润,怎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我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耀着您亲手点燃的心灵之花。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老师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老师给了我弄潮的力量。您就象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偿。张老师,您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