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通宝”是明毅宗朱由检16岁登基后不久就开始铸造的。崇祯通宝背跑马,作为明代钱币中的名誉品,钱币正面(图1)楷书“崇祯通宝”四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顺读,看去和普通“崇祯通宝”钱差异不大。唯一不同的是背面(图2)穿下铸一马形图案,昂首扬尾,似在奔跑,这即是泉界名气很大的“崇祯跑马”。
崇祯,即明思宗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位17年。他从他哥哥、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手上接过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千疮百孔、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烂摊子。明朝经过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四朝,“最高领导人”的胡作非为、不谋正事,严重摧毁了大明王朝的精气神,大家信仰全丧,操守和职业道德也跟着土崩瓦解,社会上充满了坑蒙拐骗、损公肥私、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结党营私。
这么一个精神状态却要应付内外那么多性命攸关的难题,《明史》说:“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崇祯登基后,可以说是一个对当时局势有着非常清醒认识的皇帝。他勤俭自律、清心寡欲,付出全部的精力试图挽大厦于将倾,在铸币方面也有表现。《续文献通考》载:“天启七年十二月,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可惜回天无力,最后铸行流通的“崇祯通宝”钱,却是种类繁多,背文繁杂混乱,有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记局兼记值、吉语钱等,举不胜举,轻重没有什么规律,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没有宋钱、前期明钱的厚重踏实,反映出崇祯时期财政的拮据和规章制度的混乱。
崇祯钱珍品不多,跑马钱算是其中的特色品种。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家铸造的钱币中,铸有动物图像的十分少见,当时民间就有关于这枚钱币的种种趣说。
一种说法是把此钱与推翻明王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联系在一起。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伴随下来到煤山(今景山公园),自缢于一棵大槐树上。因李自成号称“闯王”,闯王的“闯”字是门中一马字,当时坊间穿凿附会说“崇祯跑马”预示着“一马入门,门下有马”,灭明朝者必为一名字中带马字的人。崇祯制此钱,是预示着要把江山拱手相让给号称闯王,门中有马的李自成。
直到今天,泉界朋友还有人开玩笑,说崇祯皇帝铸了一个“崇祯跑马”钱,把自己的江山铸没了,这当然是玩笑之言。
另一种说法,是把“崇祯跑马”钱和明末另一个重要登场人物联系在一起。崇祯自缢于煤山后,福王朱由崧在马士英等拥戴下继位于南京,改年号为弘光。朱由崧重用马士英,任命马士英为东阁大学士,但马士英在危机关头,却不积极抗清,反而结党营私,起用阉党阮大铖,排斥抗清名将史可法等,专权误国,最终导致南明小朝廷的垮台。人言“崇祯跑马”钱意味着“一马乱天下”,马士英便是南明灭亡的罪魁祸首。
崇祯之所以铸造跑马钱其实是因为太祖皇帝爱马、惜马,恰巧当年又是马年,便铸跑马钱作为纪念。明末天下大乱,人民怨声载道,当出现异样的钱币在市面流通时,就会有人借题发挥,把“崇祯通宝”钱上的“马”与明末清初的两大政治事件巧妙地联系起来,并加以渲染,于是乎就有了这样的政治性民谣。从中也可窥见百姓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
崇祯虽然未能改变明走向亡国道路但其果断、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决心和不屈的气节依然看见,《明史.本记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而且,从崇祯的诸多举措来看,他也是想有为的,他在位十七年,动辄下《罪已诏》来安抚民心,所用之言都极尽自责之能事。 城将破之时崇祯不愿逃走,任心系百姓,说道“ 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明史》为清朝所做,但对崇祯依然给了较高的评价:“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君非亡国之君,运为亡国之运”,大概这也是崇祯皇帝作为亡国之君却未被后人唾弃甚至给予了一定肯定评价的原因,或许要是再早个五六十年让他接手明朝,没准他就是明朝皇帝中的一代明君了!
注:以上内容主要参考《明史》及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