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天的时间,看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
关于李玫瑾老师的育儿观,曾在网上还有一个社群学习时,遇到过批评她、或者说是不赞同她育儿观的人。
前两年的我,对于她的一些说法也有疑惑,有从众心理的原因,也有自我认知和心理感受的原因。
时至今日,看《心理营养》,多了一份客观,能辩证吸收。
一本书,能有一个点或者一个概念让自己受益,这就是值得的。而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只盯着自己不满意、不舒服的地方。
就像一张白纸上,有了一个黑点,我们看不到那一大片的留白,而只能看到黑点一样。
说回到看书,李玫瑾老师在书中提到的“人的心理发展时期表”对我很有帮助。
她提到了心理发展的四阶段,分别为0-3岁情感扶养、3-6岁性格教养、6-18岁能力培养、以及18-n岁自我修养。
自从有了孩子后,一直在学习的路上,也在不断的探索、学习、调整和修正。
看了很多内容,听了很多课,有种感觉,很多东西都是点状的、不连贯、不系统。
看到心理发展四阶段,就像是串珠的绳子,像是把先前的内容都串了起来。这让我想到了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以及目前在读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更好成长,就一定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规律。要清楚不同的年龄段,重点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看完李玫瑾老师的理论和案例分析,让我在不同年龄段对养育孩子的重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0-3岁重点是父母对子女要亲自扶养,培养依恋关系。依恋情感是人心理发展的起点,也是其他心理内容发展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情感是人性的核心,有情感就有人性。
3-6岁,在有了依恋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进行性格教养。性格决定命运。这个年龄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性格教养与情感抚养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情感抚养更多的是要照顾和满足孩子,而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
所谓性格,是指人在后天形成的与他人有关的社会行为方式。
人的所有社会行为都有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索要一个喜欢的东西时,若是以哭闹的方式获得满足,会养成一种性格;若是哭闹无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获得满足,则会形成另一种性格。
对初涉世事的幼儿来说,抚养人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
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有教养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较容易融入群体和社会。
6-18岁,能力,需要培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三个台阶,主要由不同层级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
18-n岁,自我,需要修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四个台阶,由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个体自己来完成。在前三个台阶的基础上,一个人自我的修为会决定人生的高度。
在心理发展四个重要的台阶中,18岁之前就占了三个,这18年可谓奠定了人生的根基。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两个台阶。这让我们知道,父母早年认认真真地养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踏踏实实做妈妈,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这一份,负起妈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