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死幽灵炭疽杆菌,曾被当年的日本731部队秘密研究,制成生化武器。1952年,美军向中国发动了细菌战,其中就有炭疽杆菌、霍乱杆菌等多种传染病菌。炭疽杆菌传染性强极难消灭,被列为“一级危险的生物武器”。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不仅储存炭疽杆菌,还曾发生过炭疽泄露病毒致死的严重事件。2001年美国曾发生炭疽攻击事件导致5人死亡。
而如今,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截至8月15日全国范围内已有3例确诊病例,其中,一位来自山东滨州的14岁学生于8月6日死亡,前几日,消息一出屡屡冲上热搜。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竟然不知道怎么读这个名称,查了后才了解到读音是炭疽(jū)。相信大家也一样感到疑惑,这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么可怕,死亡率高达90%以上。炭疽,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其实也不是很可怕。下面我讲从几个方面来讨论,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惑。
自2019年以来,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已经肆虐全球,到今天也没有彻底解决对新冠肺炎防控的根本问题。说来也巧,炭疽和新冠肺炎也是“亲戚”了!怎么说呢,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炭疽监测方案》,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简单来说,炭疽跟新冠是同一等级传染病,都同属于乙类传染病!
一、炭疽是什么?
炭疽,是一种叫炭疽芽胞杆菌的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牛、马、羊等草食动物中。炭疽芽胞杆菌在外环境中可以形成芽胞,芽胞对干燥、高热、紫外线和一些常用化学消毒剂等有较强的抵抗力,因而可长时间存活于土壤等外环境中,食草动物一般因食入土壤、草料等中的芽胞而发病,通常会很快死亡。
二、哪些人容易感染炭疽?
感染炭疽的人群多为从事养殖和屠宰牛羊等牲畜及贩卖相关制品的人群,从事皮毛加工处理职业的人群也可感染炭疽。
三、人是如何被感染的?
1.接触感染
最为常见,破损的皮肤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及其血液、粪尿排泄物、乳汁、内脏和骨骼等,或带有炭疽芽胞杆菌或芽胞的皮、毛、肉、骨粉等被感染,通常引起皮肤炭疽,占95%以上。
2.经口感染
主要是摄入了含有该菌的污染食物,这多与饮食习惯和食品加工有关,如未经高热加工处理的风干牛肉等,引起肠炭疽。
3.吸入性感染
很少见,主要是因吸入污染有炭疽芽胞的尘埃和气溶胶,可引起肺炭疽。最常在皮毛加工厂的工人中发生。
四、炭疽的临床症状及危害有哪些?
1.皮肤炭疽病变
多见于手、上肢、颈和肩等裸露部位,初始症状为皮肤上出现不明原因的丘疹或红斑,类似蚊虫叮咬状丘疹,多数有发热症状,然后出现水疱,周围肿胀,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疼痛不明显,稍有痒感,无脓肿形成,及时治疗病死率小于1%。也有少数严重病例不形成典型的黑色焦痂,表现为局部大片水肿和坏死,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应该警惕。
2.肠炭疽
可表现为急性肠炎型或急腹症型。急性肠炎型发病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急腹症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持续性呕吐及腹泻,排血水样便,腹胀、腹痛,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死亡。
3.肺炭疽
初起为“流感样”症状,表现为低烧,疲乏,全身不适,肌痛,咳嗽,通常持续48小时左右。然后突然发展成一种急性病症,出现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紫绀、咯血等。可迅速出现昏迷和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
五、炭疽会人传人吗?
概率低但偶尔边会!炭疽在人和人之间一般不太会像流感或者新冠肺炎那样传播。接触病人被感染的概率较低,偶尔可人传人。因此,在接触炭疽病例时,也需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病例的皮肤渗出物和呕吐物、体液及排泄物。
六、炭疽病人需要隔离吗?
需要!炭疽病例的排出物可造成环境污染,其他人接触被污染环境可被感染。因此按照相关规定,炭疽病人应隔离治疗。
七、炭疽如何治疗?
炭疽是可以通过抗生素进行有效治疗的,青霉素是首选药物。皮肤炭疽的治疗不难,除了使用抗生素外,只需要简单的创面处理措施。其他类型的炭疽病情一般复杂并且较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治疗。炭疽到了晚期,特别是出现全身出血症候的时候,确实很难救治。因此炭疽病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有可疑的病死畜接触史后,出现相关症状后,应该去正规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病死动物接触史,以便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八、炭疽能治好吗?
要早诊早治!炭疽是可以通过抗生素进行有效治疗的,青霉素是首选药物。皮肤炭疽的治疗不难,除了使用抗生素外,只需要简单的创面处理措施。炭疽到了晚期,特 是出现全身出血症候的时候,很难救治。因此炭疽病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九、如何预防炭疽?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接触传染源。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病死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生病或突然死亡,不接触、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立即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由该部门进行处理。
相关信息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最后,欢迎关注个人独立运营公众号:易医路 。旨在分享医学知识、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