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别、不压制、不攀缘
《圆觉经》中“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的核心含义是:通过超越二元对立,以平等心对待所有念头,既不刻意压制妄念,也不攀缘外境。其本质是破除对“妄念”的分别执着,回归本然觉性。具体可从以下层面理解:
一、本质内涵
1.不分别真妄
念头本身并无绝对的真妄之分,所谓“妄念”源于分别心对念头的标签化1。如同云朵不改变天空本质,觉性不随念头动摇1.2
·示例:看到负面情绪时,不评判其为“妄念”,而是观察其自然生灭。
2.不主动造作
避免因“我执”(自我中心)和“法执”(规则标准)刻意制造对立念头1。
“念起即觉,不随不压”是核心方法3 .4。
二、实践方法
1.粗浅功夫(初阶)
·日常减少攀缘外境,保持觉察4。
·元音上师指导:对外境“不攀缘起分别”,对内念“不理不制”3
2.细微功夫(进阶)
·妄念生起时:
·不压制(避免妄上加妄)3·不追随(切断念头链条)5·比喻:如看街头行人,不招呼也不驱赶6.
3.终极境界
圭峰宗密称之为“妄心顿证”一直接体认妄念即觉性,无需对治6。
三、常见误区
强行灭念:压制会导致“欲止响而反扬声”3。
过度分析:试图“了知”妄想境反而落入分别6。
正确态度:如热爱眼前现实,心自然无暇起妄 5。
延伸关联
此句与《圆觉经》后续三句构成完整修心次第:
1.不起妄念 →2.不灭妄心→3.不执境界→4.不辨真实16,最终达成“知幻即离”的顿悟2。
妄念要起,那就任它起,不压制它,这并不是放纵它,放纵是攀缘不息。“任其起”则毫无攀缘。括号里引了《圆觉经》的话“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这句话前面已经讲过了。
《圆觉经》是一连讲了四句话:“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四句话是粗、细、微细、极微细四步功夫。
粗,就是第一句话,“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候都不起妄念,不攀缘外境,这是粗粗地讲,是初步用功。
细,就是第二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为什么不息灭呀?前面我们讲过,是为了要起妙用,不能把妄念压死了。但要不跟它跑、不放纵它,这就要掌握好分寸,比较细了。
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妄想境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在这个既不压死、又不放纵的境界当中。其实,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众生、花鸟鱼虫等等境界,都是“妄想境”,都是妄想所蕴积的。不是妄想蕴积,就没有这些人人我我的境界。因为我们不识得真如自性,无明妄动,追取境相,结果动出来这些境相。我们却继续认假作真,妄执妄取,这是多么迷惑啊!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从无六道处动出六道轮回,从无痛苦处动出无边苦海。你可能会说:“我觉得这些挺真实的,怎么没有觉出这是妄想境啊?”这就微细了。你的心粗,觉不到微细的境界,要作微细的功夫才行。微细的功夫怎么作呀?“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在既不压死妄想,又不放纵妄想的境界当中,不加了知。为什么不加了知呢?因为一切有相的东西都是妄想境,也都是真心所显现的。妄想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妄想境。若无真心,哪来妄想境呢?就像无水便无波、无镜便无影一样。因此,就不要对这个妄想境分别取舍了,这就是“不加了知”。
第四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我们的心总是处在有与无、真与假等等相对之中,其实,这都是分别心在作怪。什么有无真假等等,统统是戏论。说有是“增益谤”,它就是这样,你再说个“有”,分明是“头上安头”,无端地“增益”它,那就等于是诽谤它。说无是“减损谤”,它本来就了不可得,何用减损?你再说个“无”,岂不是“减损谤”吗?说即有即无是“相违谤”——自相矛盾。说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有、无、即有即无、非有非无,四句全是谤法!真假等相对法,亦复如是——也都是这样。只有证得真如自性,才能离开种种相对。稍一走作,便落有无、真假等相对之中,这就极其微细了。“不辨真实”,不要去分别这个是真,那个是假了。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即真即假,即假即真,非真非假,非假非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比如我们修净土,如果说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假,那就错误了。若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我们这里也真;若娑婆世界是假,西方极乐世界也假。怎么这样讲呢?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一真法界所流出,都是真如自性的派生物,都是大圆觉海里的浪花。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此法界,就是大圆觉海。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因为它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诸大菩萨的净心所感得;我们娑婆世界是秽土,因为它是我等众生着境造业所显现。着境造业也是真心的妙用啊!就真心来讲,全是真的;就影子来讲,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真心的影子啊!识得真心妙体之后,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绝对有把握了。“心即是土,土即是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所谓“生净土”其实是生我心中之净土,当然不费吹灰之力,不用来来去去。所以大祖师有言:“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