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主义

今天读了鲁迅先生的《立论》一文。

【原文】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读后感】

01关于立论

什么是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

换个角度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立论有时是在破的基础上进行的,“破”就是驳斥别人的论点也是为了确立自己的论点。“”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即此意。立论是议论重心,无论写什么样的议论文,都必须立论。

02关于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创作于1925年7月8日。

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暑假,陕西督军刘振华,代表西北大学向北平各大学校教授及各报记者,请求前往西北大学讲演。

当时作者鲁迅便是被聘请中的一位。鲁迅因为从来没有去过西北,很想借此机会,去看一看。当时同去的还有京报社代表记者王小隐。

据鲁迅回来时形容,王小隐一见人面,总是先拱手,然后便是哈哈哈。无论你讲的是好或坏,美或丑,是或非,王小隐是绝不表示赞成或否定的。总是哈哈大笑混过去。

鲁迅当时说: “我想不到,世界上竟有以哈哈论过生活的人。他的哈哈是赞成,又是否定。似不赞成,也似不否定。让同他讲话的人,如在无人之境。”作者有感于此事,写了这篇《立论》。

03关于文章主题

这是一篇独特的寓言。作者以一个“梦”为情境,全文采用对话的形式,用讽喻的笔法揭露和抨击了当时社会“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现象。

作者巧妙地借助于师生的问答,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怎样才能“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要做到这点,就只能采取逃避态度,采取“哈哈主义”。文章也在一连串“哈哈”的象声词中结尾。这样的结尾方式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又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因为这“哈哈主义”才是作者讽刺与批判之锋芒所向。

这“哈哈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敢直面”、“不敢正视”的怯懦的处世态度,是几千年的“老好人哲学”的体现,是封建社会统治之下形成的国民“劣根性”的一种表现。作为战士的鲁迅,自然要对这种毫无独立人格的现象进行强烈的批判。

文章语言,质朴凝练,在质朴中蕴含着一种冷眼旁观怒其不争的鄙夷。

【齐帆齐第8期写作营】第14篇,1161字,累计24725字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