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士:指读书人,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闻达:有名望;显达。闻达的人有声望,有地位,被人尊敬,被大家认可。
闻和达都指一个人有名望、有地位,区别是“闻人”有名气和地位,但不一定通达事理。“达人”是先做到通达事理,名望和地位随之而来。“闻”是名声超过实际能力,“达”是名望与能力相符。
▲质直而好义:品质正直,好行仁义。《颜渊篇》12.10“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察言而观色:本意是尊重别人,先人后己。不急躁,不唐突的意思。
《论语·季氏篇》16.6章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虑以下人:虑,是思想。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
“质直而好义”是内在品质;“察言而观色”是外在行为;“虑以下人”是从思想上,内心中做到谦恭好礼,礼贤下士,而不是表面装装样子。
▲色取仁而行违:表面上装作仁义,行动上违背仁义。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居之不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做才算称作达?”孔子说:“你所认为的达是什么样子的?”子张回答说:“在诸侯国有名望和地位,在卿大夫家也有名望和地位。”孔子说:“这只是有声望和地位,而不是贤明通达。贤明通达的人,品质正直,好行仁义;能察言观色,做到先人后己;言行上谦恭好礼,礼贤下士。做到这样,在诸侯国和卿大夫家才是真正的贤明通达。而好名望的人,表面上看着仁义,行动上却违背仁义,自己也认为自己很仁义。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和卿大夫家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而已。”
【知识扩展】
《孟子•离娄下》徐子曰:“仲尼亟[qì]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徐子问:“孔子多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孔子称赞水德什么呢?”
孟子说:“有本源的水滚滚向前,不分昼夜,填满了低洼的沟沟坎坎又继续前进,一直流向四海。有本源的都是如此,孔子看中的就是这个特点。如果没有本源,七、八月间雨水滂沱,盈满了沟渠,但它们干涸也是很快的。所以徒有虚名,名过其实,君子认为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