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意思是说:孔子在家里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的时候,从来没有吃饱过。孔子哪一天参加了吊丧哭过了,就不会再歌唱了。这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夫子的人格气象。
每读到这样的章节呢,我就会深深地礼敬孔门弟子。正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精于观察,才给我们记录下,夫子在生命的过程中,生活的各个细节和方方面面。圣人的道德光辉是怎样显现的呢?并不是像我们一般人想象的那样——他会端坐在圣坛,放着大光明。
圣人的神圣,就是显现在这种日常生活中,朴素的容颜、仪态,和说话做事当中。只能靠做弟子的细心观察,才能够学习体认。也正是因为孔子的弟子们对老师的观察如此仔细,才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体认到圣人之心、圣人之仁。
古人非常重视丧礼,人死为大。一个人过世,到进入坟墓,要经过几十道的礼的程序,需要请专家来帮忙。孔子了解礼仪,所以就经常帮人主持丧礼。用他自己的话说:“丧事不敢不勉。”夫子的身高有九尺多,饭量应该是很大的,但他主持丧礼的时候,就吃不下饭。“未尝”呢,就表示不是偶然的事,而是从来没吃饱过。为什么呢?因为看到有人辞世,看到很多的孝子贤孙哭得伤心,自己也就跟着难过。
钱穆先生说:“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是夫子的恻隐之心。”那我们看圣人:别人难过,他也难过,别人遭遇的不幸,他都能够感同身受。为何到了无法吃饱饭的这样的程度呢?
《论语》当中,有一章孔子和宰我在谈论三年之丧的时候,他曾经问过宰我:“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说你吃得好、穿得好,心能安吗?然后又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由此,我们对夫子的真心就应该有所了解。临丧而哀,正是一种对人的深情,它出自夫子的仁爱之心。
情到深处,自然就哀了;“临哀”,这个临丧而不能哀,吃得下、笑得出,这就是无情无仁,也是无礼无教的表现。别人请夫子主持丧礼,一方面,他兢兢业业,把份内该做的事做好;另一方面呢,他又一直抱有着对深厚的这样一种人性的情感。古代的学者说:夫子主丧的时候应该是执事,所以呢必须得吃,但是因为心中有哀,所以面露哀色,又没法吃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想想看,现在一些主持丧礼的人,或者是长期在殡仪馆工作的人,他们因为每天看到了太多人的生死离别,工作久了,就麻木了,有时还会当着亲属的面,和别人谈笑风生呢。
孔子过世之后,他的学生也有给别人办丧事的,就遭到了墨家的批评:说孔子的学生,听到有钱人家死了人就很高兴,认为吃饭的机会来了,真是不像话!可见,后面的弟子帮别人办理丧事的时候,就没有了夫子的人格气象,失去了仁德之心,仅仅学到了夫子承办丧礼的技术。前面我们讲过,“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做医生的工作,就是救人;做棺材的人呢,就是要埋葬死人。
所以说,如果没有培育好仁德之心,对于术的选择、职业的选择,就不能不谨慎了。做事,如果缺少了对人的关注,内心没有对人的情感,无论我们会做什么,这都不是儒家所教的学问了!
《礼记》上说:“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就是说:邻家有丧事的时候,舂米都不要去唱号子;在没人的小巷子里,也不能歌唱。这就要表示什么呢?就是同哀之心。“临丧”,要对死者有一份恭敬和至诚。不仅自己家里的丧事要哀,还要哀于有丧者之侧,为他人而哀,这是一种很珍贵的人间的情感。推己及人,这也是儒家教育最核心的内涵——仁。
《论语•八佾篇》孔子曾经说过,临丧不哀的人,“吾何以观之哉?”实际上,就是今天,我们一般人也都接受不了临丧不哀的人。比如说,前两年网上热议的,一位在车祸现场视察时,带着名贵手表的领导干部,他面带微笑的照片,就引起了全国人的愤怒,这就是临丧不哀。我相信,他也不是一到现场看见人死,就面带微笑的,一定是经过了一阵,没有什么余哀了,轻松起来了,自己没发现就被别人注意到了;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一样,除非自己的至亲之人离世,会感到非常的伤痛,余哀也会久一点。
而面对陌生人呢,最初的触目惊心过去之后,很快就淡忘了。所以相对于圣人而言,我们的生命气象就是无法观瞻,非常难堪的。我们也有“食于有丧者之侧”的时候,参加丧礼时,有了点点的哀伤,也不会很久,就是一种木木然的、与他人很难感通的一种现状。其实生老病死,这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人,都要经历的事,今天发生在别人身上,明天也可能就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了。如果对他人生命发生的痛苦和快乐,都没有丝毫的感受,这就是没有人性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古人说:“学者于此二者,可见圣人的性情之正。能认识到圣人的情性,然后才可以学道。”再看,“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一句,说夫子在这一天哭过,就不会再唱歌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夫子可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是经常唱歌的。
前面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表现出一派的生机盎然。这儿呢又说他天天歌唱,后面还有讲呢,说夫子听到别人唱歌唱得好的时候,一定请他再唱一遍,自己又和他一遍。那我们看夫子,虽然身处于乱世之中,却在生活中,处处彰显出生机蓬勃的样子。很多人都觉得,学儒家的人,有点教条、古板,那是学的人没学好。
我们看夫子,他的人生充满了欢乐,这么的开怀,不用说他的学问,就是这种生命的豁达,也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他容易趋入他人的快乐,更能深刻理解别人的伤痛,活的有血有肉。他白天一旦哭过就不再唱歌了,这就是夫子的情感的表现。
《朱子集注》上说:“一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余哀未尽,这就是夫子的诚心,夫子的直心。钱穆先生也说:“此非礼制,乃人心之仁道啊!”
夫子正是以他自己的身教告诉我们:学习的核心,就是要学会推己及人的仁德之心;也告诉我们,人的情感要有正确的表达,在面临到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生命最重大的事件上,该有的仁的表现应该是什么。所以我们说,还是要真心地感谢夫子的弟子,正是透过他们陪在师长的身边,观察、学习和记录,让我们看到了夫子生命存在的真实。
在这些看似是点滴的小事上,让我们感受到“一事之微,众善云集”。也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夫子的功德,圣人是处处仁心、仁德。我常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师,如果跟在老师的身边,我们是否能这样精心地学习观察呢?
夫子是述而不作,但他的这一群弟子对他的记述呢,就让全人类的人,认识了孔子这样一位真实的,出现在我们华人世界当中的圣人;也正是这样一群弟子,与他老师的心心相印,构建出了中华文化的千古高度。所以真心地礼敬孔门弟子,他们也策励我们:跟随师长,一定要好好学习,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