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cici上了绘画课回来,晚间老师语音点评时这样说:cici今天线描课画的发财树有些勉强,首先因为枝叶多而有些无从下手,老师帮助开笔后,有进展,但枝条和叶子画的都比较僵硬,没有打开!
绘画老师提到孩子画画没有打开不是第一次了,前期也曾反馈孩子怕出错,没有放开画,总感觉缩手缩脚!
晚饭过后看着她写的生字,突然也有感觉:没有打开写,所以字的笔体完全没有,更不要说美感!此时我又想起绘画老师的点评,一惊:是的,这种缩手缩脚已体现在孩子许多问题上!
内心也顿悟,这种情况应该是家长对待孩子的某些方面没有处理好造成的!比如说,总批评她没做好、总嫌弃她的结果、甚至责怪,“怎么这都做不好?”因为这些使孩子,特别是还没有建立起自我认知体系的孩子,自我瞬间坍塌了。她觉得妈妈是最了解自己也最真实可靠的,妈妈说的自己就应该是自己真是本来的模样:我很笨,总做不好,什么都做不好!
写到这就想起央视著名主持人、《朗读者》制作人董卿的一次专访,她含泪说道:“小时候在爸妈眼里总是那个不如别人家的小孩,总想用各种方法各种努力去赢得爸妈的肯定,但总也得不到!”为了证明自己,她不断努力,甚至带着自虐的狠劲,似乎只有登上最顶点、变得最耀眼才能被看到,才能被肯定!的确,她成功了,但还有多少有着这样童年经历的孩子,被父母的严苛、被自我认知的迷茫封闭在那个永远无法成长的“小我”之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那个小我需要自己包括家人温柔精心的养育和看护。但也许在我们都不懂或都无视的环境下,他再也没有长大,成了我们成年之后的自己的负累。正如董卿所说,自己没有童年(主要是没有童年的快乐),长大后也很难知道来自自身的快乐是什么。
想对cici说,对不起,是妈妈没有做好!没有用心去帮助你维护建立自己的认知,使你变成了胆怯的“好孩子”,做着你猜想大人认为正确的事--不出错,而把你真正的自己掩藏起来,甚至消灭。
孩子,请打开你自己,做回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喜欢你自己,这才是你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