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七14
【原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大意】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出公蒯辄吗?”子贡说:“好吧,我去请问老师。”进去见孔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说:“他们推位让国,后来有悔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终于又得到仁,又怎么会悔恨呢?”子贡出来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出公的。”
【一点启示】要学会正确的提问,先搞清楚问题的准确性,认真去思考,提问的方式和时机要妥当。解答者也要慎重斟酌,怎么解答合情合理,双方都要慎重对待。
【浅谈】
(1)此见《左传》,卫庄公、卫出公两个混账父子抢夺君位的一段龌蹉历史。
卫灵公时,太子蒯聩羞于灵公夫人南子与宋朝有私,欲杀南子。结果被南子发现,告知灵公,太子蒯聩出逃。
灵公薨,蒯聩之子辄即位,是为卫出公。卫庄公蒯聩回卫国夺权,父子争权交恶,互相残杀。期后数十年城头变换大王旗,子路亦死于战乱中,搞得卫国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2)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卫国,卫灵公、南子,卫国诸大夫,包括后来的卫出公都厚待孔子。为此,孔子也受谣言四起。
(3)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是高超的艺术。我们都要学一点子贡问话的高明。他受过愤悱方式的教育,绝对不会直奔主题。他后来成为儒商代表,大外交官,与春秋诸国君分庭抗礼。
(4)伯夷叔齐二圣贤前面已讲过,他们推位让国,立定求仁的目标,宁愿饿死,无怨无悔。子贡以此二人问出了老师的看法。这就是隔山打牛的谈话艺术。
(5)“求仁而得仁”,孔子名言。上天对一个好人最高的奖赏,就是让他成为一个好人。这可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有无限的正能量灌进自己的心灵而生出无穷的力量。
(6)在不被周围人理解时,在受到委屈时,在遭遇低谷时……在所有人生中的困难时刻,只要记得自己的初心,坚守心中的道德,那时你就会明白:求仁而得仁,遵循大道,不汲汲于不该得外在的物,而求内心的安稳、平和、喜乐,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