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围绕“名字”这一载体展开了一系列深入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活动。整体课堂氛围积极、互动频繁,学生参与度较高,基本实现了引导学生通过名字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展望自我的教学目标。以下结合实际授课情况,从六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分组原则与学习目的明确
本次采用“开火车”式小组轮流分享,增强了活动的节奏感和趣味性。但在分组时若能更明确原则——如按姓名笔画、拼音首字母或随机抽签等方式,并提前说明小组合作的目标(如互相倾听、给予反馈),更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教育意图,避免流于形式。
二、指令清晰性与执行度
在“名字联想”“独家记忆”等环节中,指令基本清晰,但发现仍有部分学生不确定如何下笔或表达。今后可在每个活动前辅以范例展示或教师示范,确保每位学生都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提升指令的有效传达与执行率。
三、留白时间与思考深度
在“写名字理解”“回忆故事”等环节中,预留了静心思考的时间,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沉浸感。但仍有少数学生急于动笔、缺乏深层次联想。今后可适当延长思考时间,或加入轻音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真正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
四、麻吉星投票与可视化反馈
在“名字与性格是否相似”等环节中使用了麻吉星投票,学生兴趣浓厚。若能实时截屏并投屏展示投票结果,不仅能增强数据的可视化,也能引发更深层次的集体讨论与自我觉察,增强课堂互动科技感与实效性。
五、作业布置与家校闭环
本节课如果布置了“回家询问父母名字含义”的作业,有助于学生从家庭视角进一步理解名字的来历与期望,形成“课堂—家庭”双向闭环,增强教学内容的延续性与情感厚度。后续可安排分享环节,深化这一学习成果。
六、追问技巧与时间分配
在学生分享名字故事时,尝试进行适当追问(如“那时你感受如何?”“现在的你觉得呢?”),有效激发了更深层次的表达。但个别环节时间稍显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开。今后需进一步优化各环节时间分配,确保重点内容有充足表达与深化空间。
总结而言,本节课通过“名字”这一亲切而深刻的媒介,成功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认知与情感表达。未来可在分组策略、指令清晰度、技术工具使用、时间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名字中遇见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