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261-2 大雅•生民之什•烝[zhēng]民(二)


《烝\color{red}{[zhēng]}民》,同《崧高》,是首送别时的颂赞诗。


  •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color{red}{[bì]},缵\color{red}{[zuǎn]}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 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诸侯的典范。继承祖业要宏扬,辅佐天子振朝纲。出令受命你执掌,天子喉舌责任重。发布政令告畿外,四方各地都响应。

  •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color{red}{[pǐ]},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color{red}{[xiè]},以事一人。

  • 严肃对待王命令,山甫全力去推行。国内政事好与坏,山甫心里明如镜。既明事理又聪慧,保持自己好名声。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献忠诚。


\color{red}{[bì]}:君,此指诸侯。
\color{red}{[zuǎn]}:继承。
:你。
王躬:君王的身体。
出纳:指受命与传令。
喉舌:代言人。
:京畿之外。
爰发:乃行。

肃肃:严肃。
:行,秉承。
若否\color{red}{[pǐ]}:好坏。《郑笺》:若,顺也。顺否,犹臧否,谓善恶也。
\color{red}{[xiè]}:通“懈”。
一人:指周天子。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color{gray}{(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国风》是按国别编排,《雅》《颂》则以十篇为一组,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

如《小雅》从《鹿鸣》到《鱼丽》十篇,就称为《鹿鸣之什》(伍、什是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某某之什”,即某某等十篇诗)。《大雅》从《文王》到《文王有声》十篇,就称之为《文王之什》。《周颂》从《清庙》到《思文》十篇,就称为《清庙之什》。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在最后一组篇什内。

《大雅》共有三十一篇,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的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荡之什》:荡、抑、桑柔、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卬、召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