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呼吁减少英语在高考中的份量,还有人说在小学就得减负,不学英语。我不是专家不敢说好不好,但是总感觉有那么一点点不认同这种观点。
现在的世界已经全球化,人们可以自由地往来于各国之间,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尽管现在已经有相关的语言辅助工具让我们便于和外国人沟通交流,但是总是不是那么精确方便,尤其对一个想吸纳各国先进技术的高精尖人才,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可以了解别国文化、经济、政治、先进技术等各方面知识,取其所长,补我短板。没了外语这条通道,我们便失去了和外国交流的机会,便失去了和全世界先进科技文明探索交流的端口。清朝闭关锁国引起的连锁反应,惨痛教训不是很好的例子,改革开放几十年取得的卓越成绩不是很好的说明了文化技术交流的重要性。
所以我倒是觉得外语百花齐放比较好,不拘学习哪一门外语,可以把它放在和英语同等重要的地位,孩子在小学时可以自由选择一门外语。我们要有我们的文化自信,还可以自由接纳任何一门外语,而不是单纯的英语。
最近偶然拿过了孩子的一本书来看,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看的入了迷,为海伦凯勒的精神而震撼,为她的恩师莎莉文所感动,一个又聋又瞎又哑的女孩硬是靠着坚强的毅力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好几门语言,有她自己的顽强拼搏,也有她的莎莉文老师的无怨无悔的默默支持和陪伴,这是千百年来的传奇,两位既普通又伟大的女性偶然的走到了一起,相互扶持,相知相守,铺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类赞歌!
在书里,海伦凯勒见识了很多的有远见,有卓识的名人大家,有发明家,有作家,有诗人,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和支持,海伦凯勒的眼睛是黑暗的,耳朵是寂寞的,但是她的心灵是清明的,是丰富的,她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五彩斑斓的。有人说她接触的世界太小了,觉得她可怜,可是她自己却不以为然。她的朋友之多,看的书之广,恐怕我们四肢健全、耳聪目明的人都望尘莫及。她是有遗憾,也曾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希望能够发明一种能够得到听力的机器,爱迪生却说不做这种无聊的事,因为人类的话多半无关紧要,可听可不听。仔细琢磨琢磨爱迪生的回答,我觉得是有那么一点道理!四十多岁的我,张口说话都懒懒的。
扯的有点远了,海伦凯勒32岁的时候,大概是1912年,我们中国推翻了清政府,中华民国刚刚成立,海伦凯勒和一位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谈到对中国的一些看法,原话是:欧洲各国强迫中国人吸鸦片,如果他们拒绝的话,国土就有被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亚洲民族怎能不重整军备以求自保呢?英国就像一直秃鹰,已经把战火带到了太平洋沿岸,在那儿建立许多军事基地。亚洲各国中,日本已经能够站立了,可是,中国大概要等到城门被攻破,盗贼闯进家门时才会警醒……请记住,一个太爱自己的人,往往就是灭掉自己的人。
距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说话19年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至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被重重打醒,这是何等惨痛的教训和代价!!!
我是一个普通的全职妈妈,我也不懂得太多的大道理,很多道理也都是从书上得来的,我觉得知识拥有的越多越重要,在那个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年代,我们的很多先驱们远渡重洋求学,学习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明,先进的知识,先进的技术,谋求救国之道,回国后带领我们的劳苦大众历尽千辛万苦,排除万难,走出了愚昧,走向了新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当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外语学不好不一定就没有出路,但是,要想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强国富民,我觉得外语还是很重要的!